杜淑君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受到關注。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黃金時期,道德與法治學科承擔著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建設與法治意識培養,對中學生的人格塑造及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如何創新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亟待每個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利用教育敘事法提升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前教育發展的新方向之一,也是我們課題研究的方向。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探索,闡述敘事教學法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促進敘事教學法在中學課堂中研究與推廣應用。
【關鍵詞】:敘事教學 中學 道德與法治
在新時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的品德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黃金時期,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與法治意識培養的重要途徑,對中學生的人格塑造及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如何創新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亟待每個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利用教育敘事法提升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前教育方式發展的新方向之一
一、敘事法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融合
敘事作為一種表達個體切身體驗的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反思性。反思是個體由于意識到了原有經驗的某種不足或產生了矛盾而對原有經驗進行回顧與分析,使經驗得優化、完善,使心理獲得平衡的思維過程或心理過程。所謂的敘事教學法,就是讓學生通過對自己生活體驗或生活事件的敘述,對事件的經驗進行優化和重組,揭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及教育價值,讓學生在生活事件的發展中實現觀念建構和踐行驅動。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中學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促進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所以中學教學活動中越來越重視道德與法治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中,如何創新傳統教學模式,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成為教育工作者重點考慮的問題。
二、道德與法治課敘事教學的特點
(一)敘中思,事中學
課程資源是為課程活動所需要的,并對課程活動產生制約作用的一切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總和。初中生的特點、發展需求、興趣特長狀況等都是課程資源;學生的知識狀況、能力狀況,他們學習方式的特點等,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在講授《網上交友新空間》時,學生能夠結合生活中經歷的事件總結經驗,比如網上交友的好處,網上交往與現實交往有什么不同,網上交往應該注意的問題。生活敘事教學引導下的教學過程將師生的生活經驗、智慧、價值觀等素材性資源應用于真實課堂,教師和學生真正的感受到教學過程是他們的人生過程,是他們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健全發展。
(二)學中有理,理中有情
目前道德教育實效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方法上看,把德育過程看作單向度的知識傳授和灌輸。從話語關系來看,教師掌握著話語的統治權。組織主題活動中,學生完全圍繞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而說大話,即使學生說出了心聲或真實想法,也會被教師認定為脫離教學主題而否定。敘事教學強調個人生活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學生作為獨立個體,有自己獨特的感知世界和表達情感的方式。讓學生將自己生活中充滿的各種疑惑和沖突敘事方式進入課堂,敞開自己的也扉向他人進行傾訴,加強了敘事者與傾聽者的情感共鳴。例如:《愛在家人間》這一課講到與父母相處的時候,一個女學生非常委屈地講述了家里自從有了弟弟,父母對自己的愛就轉移到弟弟身上去了,無論她做什么事情都得讓著弟弟,如果不讓著他,媽媽就會罵她,她覺得很不公平,她懷疑自己是不是父母的孩子。學生故事融合了自己面對生活的各種困惑,當師生真誠地交流,通過探究的方式化解困惑時,知識也就自然呈現了。
(三)學而思,思而化
敘事作為一種表達個體切身體驗的道德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反思性。反思是個體由于意識到了原有經驗的某種不足或產生了也理矛盾而對原有經驗進行回顧與分析,使經驗得優化、完善,使心理獲得平衡的思維過程或心理過程。敘事教學讓學生通過對自己生活體驗或生活事件的敘述,對事件的經驗進行優化和重組,揭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巧教育價值,讓學生在生活事件的移情中實現觀念建構和踐行驅動。例如在講到《讓家更美好》時,通過引入一個關于初中女生由于與父母關系緊張而離家出走的故事,這個故事引起了學生激烈的討論。把活動的主題定為:如何與父母溝通?讓學生講述與父母溝通遇到哪些問題?分析父母與子女溝通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父母與子女關系的舉措。通過對故事的分享、探究、反思,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體悟正確的做法,并提出了給父母寫一封信等措施。此外,敘事中他人的故事為我們的行為提供了一個參照,能夠使我們意識到自身行為的失當或所面臨的道德困境,從而激發起人的道德反省。
三、敘事教學法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方法
(一)生活中有課堂,課堂中有生活
知識來源于生活。教育敘事法實質上是教師圍繞教育注意,選擇相應的背景故事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融情于境,以達到更好掌握知識的目的。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深入,教育敘事法逐漸被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所重視、采納,發展為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講述有關的故事,這些來源于生活的真實案例能幫助中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促進法治社會建設。例如,在《凝聚價值追求》教學時,向學生講述并播放視頻:“2018年1月8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弊寣W生思考:“王澤山為我國武器裝備和火炸藥產品更新換代作出了實實在在的杰出貢獻”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以實際行動弘揚民族精神。這就很快把學生引入主題,既增加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提高中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實現教材主旨的升華。
道德與法治知識是建立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之上的。由于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是一項認真嚴肅的事情,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確保故事的真實性。用最普通的敘事方法,最直白的表達方式,向學生講述生活中的案例,提高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引趣入學,學而不厭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和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課程,如果采用一般的常規教學手段,往往會變成空洞的說教,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運用多媒體課件,使教材聲文并茂、生動、形象、逼真,還能把人們在文字教材中見不到的場面、情景展現在學生的面前,生動活潑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如:教學《創新改變生活》一課時,課程開始時請同學們看視頻“智慧家庭”,讓學生邊看視頻邊思考:“智慧家庭”的出現說明了什么道理?科技創新改變我們的生活,創新讓生活更美好。學生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他們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智慧家庭”,從而興趣盎然的進入本課的學習??梢姡\用多媒體課件,能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有效地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思、學互長
教師通過敘事的方法,向學生講述了生活中的故事,要想完成道德與法治教學,還需進行深入的探討,將故事中體現出的道德與法治現象挖掘出來,達到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水平的目的。例如,教師在進行《關愛他人》的知識講解時,向學生講述了一個故事:“在市區的一條路上坐著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爺爺,老爺爺在寒冷的天氣里凍得直發抖。路過的人看見了,紛紛問老爺爺家在哪里,老爺爺因為年紀太大,已經不記得自己的家了。于是人們找來了警察,在警察的幫助下,老爺爺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家。”講完這個故事后,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陌生人對老爺爺的愛心,讓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們之間的愛,體會課堂教學的主旨,提高中學生的道德修養。
綜上所述,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修養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養。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敘事教學方法,通過合理的講述方法講述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引導學生探討故事的深層含義,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能有效提高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修養,從而實現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為中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芳莉.敘事教學在生命道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才智,2017(04):128-130.
【2】胡笛. 大學生德育敘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3】王惠,曹課興.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敘事教學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5,25(01):82-85.
【4】智亞男. 青少年群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敘事路徑探究[D].西北大學,2017.
【5】吳君山.小學道德與法治敘事教學的有效路徑[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8(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