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茹
摘要:揚琴重奏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探索,得到了社會界內人士廣泛的好評和認可。本文以揚琴重奏形式的發展為切入點,梳理分析了揚琴重奏面臨的困難,并提出了揚琴重奏教學實踐中需注意的問題,為揚琴重奏教學實踐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揚琴重奏;運用;思考
揚琴傳入中國后,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演奏形式,揚琴從最初的戲曲音樂伴奏樂器,發展為兼有伴奏、獨奏、重奏等多種演奏形式的民族樂器。揚琴重奏是揚琴極富特色的一種演奏形式,它促進了揚琴藝術的發展,在樂器形制改革、演奏技法、演奏形式、理論研究等各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揚琴重奏對民族樂器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揚琴的四大流派皆是從民間器樂重奏發展而來,廣東揚琴起源于廣東音樂、絲竹揚琴并由江南絲竹發展而來,四川揚琴取自說唱音樂四川揚琴的器樂重奏伴奏,東北揚琴則是來自于遼南皮影戲的器樂重奏伴奏,可以說揚琴重奏形式在中國的發展與民族器樂重奏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一、揚琴重奏形式的發展
早期揚琴的重奏形式主要是與其他的民族器樂協調配合演奏,如“江南絲竹”中揚琴被譽為“一捧煙”,而在“廣東音樂”中揚琴則被譽為“三架頭”之一。揚琴音量宏大,剛柔并濟,音色清脆明亮,具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力,同時因為它的個性又不是很強,所以很容易與其他民族樂器融合。近年來,民族器樂重奏得到迅速發展,揚琴重奏也在此時脫穎而出,一大批揚琴重奏作品在此時問世并逐步成為揚琴演奏曲目中的經典。
揚琴重奏的形式也在不斷發展,從同種樂器的重奏形式上來看,包括揚琴二重奏、揚琴三重奏、揚琴四重奏、揚琴五重奏乃至八重奏;甚至幾十架、幾百架揚琴的合奏都活躍在舞臺上等等。國內高校、專業院校紛紛開設了“揚琴室內樂”課程,并相繼組建了多個揚琴室內樂團。隨著各大音樂學院揚琴樂團不斷成熟,揚琴重奏作品也逐漸涌現,如:揚琴二重奏《音樂瞬間》《別港》,揚琴三重奏《風》《霍拉舞曲》《馬刀舞曲》等,揚琴四重奏《軍隊進行曲》《自由探戈》《匈牙利舞曲》等,揚琴五重奏《Cubana》《茉莉花》《夜深沉》等。
不同種樂器重奏形式包括揚琴與二胡、琵琶、笛子、古箏、大阮等民族樂器構成的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如揚琴與二胡組成的二重奏《雙闕》,揚琴與琵琶、二胡組成的三重奏《雪山鶯歌》,揚琴與琵琶、高胡、大阮組成的四重奏《跟我去南方》,揚琴與琵琶、竹笛、古箏、打擊樂組成的五重奏《傾杯樂》等,揚琴與琵琶、揚琴、二胡、琵琶、中阮、竹笛、古箏、笙、打擊樂組成的民族室內樂重奏《敦煌》《茶馬》等。
二、揚琴重奏發展面臨的困難
(一)揚琴重奏的發展受到制約。現代揚琴作曲家們先后創作了一些優秀的重奏作品,但揚琴重奏沒有引起作曲家的廣泛關注,涉及這一領域的作曲家和揚琴藝術家少之又少。揚琴重奏在我國的創作歷史時間較短,作曲家對于揚琴重奏每個聲部沒有進行系統的、準確的編配,獨奏作品與重奏作品也沒有形成有機的聯系,并且音樂院校近些年才設立專門的重奏課程,部分院校只有民樂樂隊排練,大部分學生沒有受過專業重奏訓練,加之缺乏舞臺經驗積累,導致重奏實踐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發展受到制約。
(二)揚琴重奏缺乏民族音樂特征。揚琴本身是一件多元文化的產物,她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廣泛的世界性,現階段大部分揚琴重奏作品是通過對外國樂曲、獨奏作品、流行音樂和民族樂曲進行移植、改編的方式來創作的,很多重奏作品缺乏與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和民族音樂特征的廣泛融合,能夠展現中國民族特色的揚琴重奏作品很少。中國揚琴作曲家必須賦予揚琴重奏作品更多的民族音樂元素,更好適應中國觀眾的審美,提升揚琴重奏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促進揚琴重奏藝術的發展。
(三)揚琴重奏實踐教學形式單一。目前高校教師多采用“一對一”形式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以獨奏曲教學、實踐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及局限。這樣的教學方法更加注重對學生個人獨奏水平的培養,忽視了演奏者重奏的整體配合能力,很多演奏者獨奏能力很強,但協作能力很弱,往往會制約學生的縱向發展,培養出的學生擁有獨奏能力,但重奏和合奏能力缺乏。多數畢業生走入社會時,既沒有音樂藝術院校畢業生的學術理論及專業功底,也缺少伴奏、重奏、合奏的舞臺實踐經驗,無法很快融入樂團。
三、揚琴重奏教學實踐中需注意的問題
(一)培養學生節奏的協調統一。揚琴重奏最注重的就是團隊精神,只有演奏者相互配合、高度協調,才能表達出完美的音樂音效。在演奏重奏音樂作品時,要求演奏者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演奏技術,更要牢固樹立團隊合作意識,要有服從大局、服從整體的協作能力,個人在演奏中的表現不能過分突出。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要注重彼此之間的協調配合,在保證音符準確、節奏規范、速度統一的基礎上,時刻注意調整自己的聲部,在音色、力度、音準、速度等方面保持高度控制力,以適應整體的音樂效果。
(二)注重作品與演奏的融會貫通。樂譜就如同文章一樣,有敘述和對白,演奏者要提前把各自的聲部熟練演奏,注意觀察力度、速度、反復、演奏技法等記號,嚴格按照譜例中的標記進行練習,提前攻克各自聲部中的重難點,為集體排練做好準備。重奏不同于獨奏,不僅要求演奏者自己的樂器音準,對其他樂器和聲部的音高也要仔細齡聽,保證音高準確并及時校音,保證各聲部在音準上達到一致。演奏者在重奏時不僅需要感情的交流,而且需要心靈的碰撞與共鳴,簡單來說就是默契,演奏者不需要語言表達,而是很自然的眼神對視和同步呼吸。
(三)領會內涵與情感的完美表現。揚琴重奏是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演奏者在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上要做到理性分析、感性演奏,演奏作品不僅要保證音準和樂譜的準確,還要融入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把握好作品想要表達的內涵與精神。要完成一首重奏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理清作品的旋律線條、調式調性和樂段之間的銜接,通過分析研究樂譜,對作品的聲部分配、風格特點、組織結構等有一定的認識。演奏者要學會用音符書寫人類的情感,用優雅的演奏表達思想,使聽眾與演奏者在情感上達到共鳴。
(四)訓練動作與情緒的力度控制。音樂演奏不僅是聽覺藝術,也是視覺盛宴。適當的肢體語言可以提升作品的表現力,向臺下觀眾傳遞音樂的情緒,演奏者之間的眼神交流不僅是演奏形式上的溝通,還包括演奏者的心理狀態以及演奏情緒的轉換。當音樂情緒歡快時,演奏者的身體可以隨著節奏小幅度搖擺,表現出愉悅、活潑的形象;當音樂情緒細膩婉轉時,可以將動作盡量放輕柔,做到從容優雅;當音樂情緒低落時,可以將動作放慢表示悲傷;當音樂情緒豪邁粗狂時,可以將動作舒展,表現有力、堅定,這些肢體語言的運用需張弛有度,動作太多或過于夸張會適得其反。
四、結語
揚琴重奏在教學實踐中的發展是一項長期、艱巨、繁重的工作,要立足高校教學實際,結合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人才培養目標,提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揚琴重奏“多元化”教學模式。在音樂專業院校和專業團體廣泛開展揚琴重奏教學實踐活動,通過舉辦重奏音樂會、樂隊排練演出、參加專業比賽等大學生實踐活動,強化和拓展實踐教學、舞臺教學,全面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使揚琴重奏形式在實踐中逐漸發展壯大、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