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冰凌
【摘要】:文化作為人類社會共有的復雜整體,校園文化則是其中實具趣味和研究意義的精華部分。從系統的分析角度,可以將校園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這三類文化相對獨立又彼此交織,以文化沖突、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等途徑影響著校園文化的功能實現。
【關鍵詞】:校園文化 物質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一、校園中的文化特點
(一)表層、基礎的物質文化特點
物質文化作為校園文化中的表層、最基礎的文化,表現為人作用和影響了以后的物質形式,包括學校所處的物質環境、建筑物的樣式、風格、校園布置、生活資料等。以一種實體現實存在滿足校園內部人員基本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文化需求。校園的物質文化的變革發展的更迭頻率較于另外兩種文化來得更為頻繁。一方面是由于在時代發展的今天,現代化作為一種總體性的發展要求和必然現象,對校園的物質文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相較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現代化發展更加便捷,可塑性更好。另一方面是由于校園與社會的文化沖突——基礎的物質文化緊緊聯系著校園主體的生存發展需求,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只有形成一個符合甚至引領社會實際的物質文化,校園文化才能生存并壯大。
(二)上層、核心的精神文化特點
精神文化于校園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緊密相連,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更高層的文化形式,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它總是以意識、觀念、價值觀以及精神等隱形形態存在著,由眾多因素交互影響而成的的校園精神文化呈現出即穩定又充滿動蕩的文化發展特質。一般來說,校園的精神文化由于本校園的長期共同參與、分享,形成了屬于本校園的共同、穩定性質特點,體現著校園全體真實的自我選擇取向,指引著校園的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生活習慣和規范體系的選擇和建立。同時校園的精神文化又時刻變化,不斷演進。橫向來看,校園最重要的組成人員——學生和教師來自于不同的地區、民族,每個個體都攜帶著不同地區的人民心理特征和精神價值取向,甚至呈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縱向來看,動態的校園人群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占據不同的社會階級地位,對校園的精神文化有各異的校園認同感和歸屬感,正是在這個意義之上,學生文化、教師文化、管理人員文化和校園自身的傳統文化彼此間不斷碰撞激蕩,在動態演化下最終形成校園獨特共有的精神文化。
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種緊密相織,從總體來說是整合唯一的,具有整體性。總而言之,校園的文化是建立在基礎的物質文化上,以學校內部形成、內化了的精神文化為核心,通過制度文化的調整規范,試圖實現校園多層面、多類型的教育目標。校園本身作為一種文化的產物,又承擔著對人類現有的文化成果進行提煉和概括的任務;將各種文化積聚、選擇出被社會認同接納的主流文化;挖掘提取并整合亞文化中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的精髓,通過專業化的教師和受過培訓的學生再生、創新文化。
二、校園文化建設如何有效促進文化傳承
(一)在文化沖突中尋求文化的傳承
文化沖突中新質的產生既是舊文化和新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與博弈,這種對抗的過程也是校園文化生存、成長的必經之路。自在的文化因素往往潛移默化地溶進每個人生活的血脈中,作為人的文化基因,頑固、自在自發地左右著人的行為;而自覺的文化精神自覺地、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和左右著人們的行為。校園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即其自覺文化以一種張揚的態度充分展現校園的文化個性,通過實現校園成員的的自由自覺活動,以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和思維模式不斷的修正和突破,最終整合傳統的校園文化模式為具有自覺、理性的校園文化,傳承符合時代要求的校園文化。不論是新舊文化,還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或物質文化,彼此之間都存在著相互制約性。當其中的某個文化的發展受到限制也會影響其他幾個文化的發展。尤其是校園文化,這是由于校園的整體文化發展較于日新月異的社會文化,其變遷速度較為緩慢,且校園中的文化實踐與實踐脫節嚴重,一方面呈現校園文化在某些領域能夠引領社會發展,而另一方面校園文化的創新、時代性奇缺,文化變革受到很大的限制。但當這些文化運行和發展之間協調時,就能夠促進文化系統的整體進步。
(二)在文化認同中探討本心
文化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因素,在校園中顯示出強大的滲透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在校園中,文化的制度、精神和物質三種表現形式都對校園主體產生極大的影響。校園文化的建設很大一部分就靠著其自身的正確性使得校園主體能夠對其產生文化認同。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儒文化”也是校園文化的基底之一,在全球文化相互交織影響的時代里,海外文化和儒文化之間不斷對話、相互學習。某種意義上來說校園中的文化就是在傳遞、延續一種文化,同時也是在不斷對文化進行創新,增添新色彩。也就是說,文化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內在前提就是對文化傳統和文化根基產生文化認同,同時這種文化認同不光存在于校園本體,也該存在于校園主體之中。只有當校園主體和校園本體共同對校園文化產生認同感,此時才可以界定校園文化的本質,而這種校園文化的本質正是校園發生根本變革的前提。但要警惕的是,這種文化認同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時刻保持對認同感的追問,保持對文化正確性的好奇和懷疑,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文化也需要呈現出其“新常態”的發展特質:“新而恒”。“新”隨時代變遷發生應時之變,“恒”在保持文化的本心不變。
但總而論之,無論是校園主體還是校園本體,在遵守文化自覺的同時,最核心的就是能夠有“自知之明”,在充分認清自我的文化特質以及文化所追求的最高水平、最先進狀態的前提下,厘清自我發展的優勢與不足,正確把握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做出恰當判斷,對校園文化功能的實現起到積極地引領作用,保障校園文化呈現出具有活力、向上的發展態勢。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2】.中西文化比較[M].人民教育出版社,周義,徐志紅編著,2004
【3】.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建設[M].中國社會出版社,張躍進,2010
【4】.克拉克洪著,高佳等譯.文化與個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