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有麗
摘 要:伴隨著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的廣泛推廣與深入實施,當前的小學教育越來越重視紅色文化的滲透,這也關系著學生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語文科目是紅色文化滲透的載體,將小學語文教學與紅色文化教育相融合,不但能豐富語文教學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探討紅色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紅色文化;小學語文教學;作用
紅色文化蘊含有意識形態的相關內容,是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傳播的組成部分,將紅色文化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有著極高的契合性。我國小學語文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紅色文化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傳輸給學生語文文化知識,又要注重紅色文化的滲透,強化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1.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文化包含有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是在長期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斗爭和建設的實踐珍寶,也是偉大革命精神的載體[1]。紅色文化的非物質部分主要有革命戰爭過程中所凝結形成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等等,隨后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也有青藏鐵路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甚至抗震救災精神,均屬于非物質紅色文化的范疇。這些精神無一不蘊含著鑒定信念、求真務實、艱苦奮斗、不畏犧牲的能量,也是社會主義文化與新民主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現代化重要的應用價值,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向更先進的方向發展。紅色文化中物質性的部分主要是非物質文化的表現實物載體,比如革命遺址、革命遺物等歷史遺存下來的實物,還有很多如紀念館、烈士陵園和展覽館之類的紀念場所,物質文化的實物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和優勢,因此其產生的渲染性和教育性也更強[2]。
2.小學語文教材中紅色文化內容簡述
我國小學語文的教材含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根據文本內容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屬于英雄故事性的紅色文化內容,如《小英雄雨來》、《王二小》、《狼牙山五壯士》、《江凡》等等。第二類屬于偉人的故事,比如《回自己的祖國去》、《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朱德的扁擔》、《一夜的工作》等等。第三類為戰爭故事的內容,比如《飛奪瀘定橋》、《一個蘋果》、《我站在鐵索橋上》、《金色的魚鉤》。第四類是歌頌祖國的內容,比如《愛我中華》、《祖國在我心中》、《七子之歌》等等。第五類為祖國象征物描述的內容,比如《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國徽》、《長江之歌》、《長城贊》等等。紅色文化內容類型的不同,決定了文本從不同角色呈現紅色文化的內涵,但表現的價值觀、態度和情感都一樣。比如《王二小》、《小英雄雨來》、《狼牙山五壯士》等都是講述英雄的課文,而這些英雄的事跡描述目的除了歌頌英雄的精神,更要提倡傳承價值觀,應用在當前的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形式上,紅色文化還包含有不少兒童故事、兒童散文、歌曲、詩歌等內容,都是從不同角度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感受紅色文化的美,提高對紅色文化的審美。而故事性的內容無疑與小學生的成長特征更相符,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紅色文化精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得更深入[3]。
3.紅色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3.1培養小學生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需要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重要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強,但是心智還處于發展狀態,見識較少,知識面不廣,思想不夠成熟,容易被社會上不良風氣帶壞,因此為學生培養優良的道德品格非常重要。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積極融入紅色文化的學習內容,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道德教育,無疑是融合語文知識與道德教育知識的有效方法,也是發揮紅色文化引導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小英雄雨來》、《狼牙山五壯士》、《金色的魚鉤》等課文,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深刻感受到殘酷戰爭下涌現出來的革命英雄形象,心靈得到啟發。教師在進行授課時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光輝英雄事跡,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播放等形式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還要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從中真正能感受革命英雄英勇斗爭,不畏犧牲,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形成精神的遷移,在小學階段自覺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從而高效完成道德品質教育[4]。
3.2促進小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小學階段是學生正式系統化接受教育的階段,也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學生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標將在這個階段樹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利用紅色文化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紅色文化傳播文本,就是深刻地為學生刻畫戰爭時代發生的真實事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還能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意識到現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更珍惜幸福生活,努力上進。另外,再如《朱德的扁擔》、《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等文章,也描述了革命先輩在戰爭年代的樂觀精神,懷抱夢想的堅強,這些都有助于學生耳濡目染,形成堅定的信念。在進行引導時,教師應多用理想信念為學生進行鼓勵,才能促進其形成正確價值觀。
3.3提高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水平
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內容中,愛國主義是核心內容,也是集體和個人對國家積極支持的表現,但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下,我國國內的民族文化融合也更滲透,很多多元化思想產生激烈碰撞,甚至國外不同體制的觀念也肆意傳播,小學生正處于性格發展的重要階段,容易被外界新鮮事物刺激,因此,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必須得到進一步的加深與鞏固。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搜索和展示更多紅色文化的文章進行輔助教學和教育,同時挖掘文章的愛國主義情感,讓學生逐漸感受到作為一位中國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強化內心感受,自然而然形成一種穩定、持久、愛護的心智和思想,不輕易被動搖,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紅色文化文本內容,更好地開展語文知識的學習。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不但是歷史留給當代學生的精神財富,也是推動學生現在和未來更好發展的精神食量和精神養分,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深刻地認識到語文科目與紅色文化之間的高度契合性,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載體,深入地滲透紅色文化的教育,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確保學生在高效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領悟紅色文化知識,提高自我品德與素養,最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侯慧慶.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紅色文化探究[J].文學教育,2015,11(6):127.
[2]孟輝.“紅色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素質拓展,2018,11(1):77.
[3]程東旺,黃偉良.紅色文化的價值形態與德育功能探析[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1(1):19-21.
[4]侯慧慶.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紅色文化探究[J].學園,2015,11(13):23-24.
(作者單位:浦北縣小江街道沙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