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曉萌
摘要:投資者在對企業進行投資時,看重的是企業的未來,這個不確定的未來受經營管理水平、制度環境與財務信息的影響。最新研究表明當投資者關注能力有限時,投資者要市場上諸多信息進行選擇,在企業財務狀況上只傾注10%的注意力,這就給企業財務報表提供的財務信息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有限的信息里挖掘深層次的企業投資價值。此次對財務報表格式的調整對投資者判斷企業經營狀況、"三方協議"模式衍生出新的存貨票據化企業風險的判斷、分析企業的現金流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合并列報;投資者
一、報表項目列報的變化
2017年12月29日財政部發布《關于印發一般企業財務報表格式的通知》新增“持有待售資產、持有待售負債”的通知,2018年9月10日財政部發布《關于修訂印發2018年度一般企業財務報表格式的通知》對資產負債表部分項目進行合并列報,不到一年時間對財務報表進行兩次調整來適應市場的需求和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給投資者提供更加清晰的財務信息,但是從投資者角度出發,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是我們本文的研究重點。
本次財務報表格式調整主要是對資產負債表的部分項目合并和利潤表部分項目的拆分等“,應收賬款”項目是投資者關注最多的項目,其反應著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實力強的企業可以在產業鏈中有效制定上下游企業的購銷規則,來保證企業所需要的現金流,保持企業活力?!皯召~款”項目反映企業因銷售產品、提供勞務等經營活動應收取的款項,根據“應收賬款”和“預收賬款”科目所屬各明細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額合計數減去“壞賬準備”科目中有關應收賬款計提的壞賬準備期末余額后的金額填列。“應收票據”反映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收到的商業匯票,包括銀行承兌匯票和商業承兌匯票,本項目應根據“應收票據”科目的期末余額減去“壞賬準備”科目中有關應收票據計提的壞賬準備期末余額后的金額填列。調整后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項目,反映資產負債表日以攤余成本計量的、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經營活動應收取的款項,以及收到的商業匯票,包括銀行承兌匯票和商業承兌匯票。該項目應根據“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科目的期末余額,減去“壞賬準備”科目中的期末余額后的金額填列。
投資者投資目的差異化對財務報表格式調整帶來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分析財務報表合并列報對投資者產生的影響,提高投資者在多變的財務信息里辨別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投資水平,避免投資損失。
二、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合并的動因及利弊
(一)合并的動因商業匯票的出現,延緩企業債務償還從而減少融資
成本,加之商業匯票可以貼現減少壞賬損失、背書轉讓具有較強的流通性等多方面的優勢使商業匯票的使用有了快速的發展,但在經濟實質上應收票據只是應收賬款的書面載體,這是因為雖然商業匯票可以貼現取得企業的所需的資金,但是票據出票人到時無力償還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筆短期借款,從法律角度來看銀行依然存在行使追索權的可能。而且新企業會計準則已規定對包括應收票據在內的全部應收款項計提減值準備,這樣應收票據信用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與應收賬款提供同樣的財務信息,合并列報則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規范企業財務報表列報。
(二)合并的利弊本次資產負債表調整重在部分報表項目的合并列
報。合并的優勢在于:首先,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應收票據”與“應收賬款”都是企業應收未收的資金,在不考慮風險的前提下,體現企業的收款政策和信用政策。同時簡化報表項目,提高財務報表的明晰性。最后結合財政部近期的財務動態,財務報表合并列報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國際會計準則對財務報表“應收賬款“項目的披露,未具體區分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是一個趨同的過程。
會計信息可比性要求企業對于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這就要求企業對于以前年度的會計報表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追溯調整,增加了大量的會計工作;其次,兩者從根本上來講還是有很大區別,應收票據是要式條款,具體由票據法約束,票據持票人與出票人可以不存在交易關系,而且票據貼現可以實現資金快速回流,貼現的利息是金融機構制定的,沒有主觀意愿只能被動接受。但是應收賬款從其合同約定,但一定是交易的雙方,即使債務轉讓也要債權人同意,企業加速回款可以自行變更收款政策,主觀意愿更強。并且不同的投資者對待應收票據的態度也不同,部分投資者認為票據的風險很小,在判斷企業財務信息的時候視同企業的現金來衡量企業的現金流,現金流越好的企業其經營能力就越好;另一部分投資者跟企業的應收賬款混同看待,只是企業賒銷能力的體現,因為同樣要面臨收不回來的壞賬準備,在加之行業內部的特殊屬性,對于票據的預判都是需要投資著注意的問題。最后,合并列報后企業進行舞弊就多了一條途徑,少提壞賬準備虛增利潤,增加審計難度,注冊會計師未有效識別此類方法就容易誤導投資者。
三、合并對投資者的影響
(一)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混同出現
合并后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項目反映企業應收未收款項,混同出現就給企業的財務舞弊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上市公司的會計盈利指標一定程度上會引導資本市場的財務資源流向與流量。上市公司通過提供有利于自身的會計指標,可以使資本市場的財務資源盡可能多地向本公司流入,或者減少流出,從而增加企業價值。假設企業應收賬款余額為100萬,應收票據余額為11萬,壞賬計提比例為3%,那么調整后期末資產負債表應列示“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108萬,如果企業想要提高其賬面盈利水平,就會減少壞賬準備的計提,列示111萬,強行高估企業利潤,就會導致企業進行超額利潤分配,給投資者一種經營良好的假象。同時由于兩者均采用函證的審計方法增加了審計風險,也為投資者識別財務風險增加了難度。
(二)投資者在關注企業財務狀況時,各個報表相互聯系
資產負債表的流動性資產:貨幣資金、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在建工程、存貨這些報表項目可以通過貨幣資金和應收賬款的簡單比例,來判斷企業的現金存量。應收賬款和貨幣資金差不多甚至更多的時候,基本可以認定現金流比較差,而且存在著壞賬風險,在利潤表里簡單計算應收賬款對企業凈利潤的占比,如果比例結果較小,證明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良好,相反就證明企業的經營狀況較差。這里投資者通常將應收票據視為現金等價物,怎樣對合并后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進行剝離也是需要投資者進行注意的。
(三)判斷企業總體情況
不同行業企業商業信用特征不同,同一行業內部商業信用特征基本保持一致。商業和房地產業主要體現為占用商業信用,工業制造業在金融危機后變為提供商業信用。工業大量營運資金被占用,提供商業信用給工業制造業帶來現金流壓力。商業信用特征在財務信息里表現為“應收賬款”,所以應收賬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的信用政策進而決定企業的經營運營。證監會在首次IPO中也會對“應收賬款”進行審核,比如報告期內,發行人應收賬款增長較大,占營業收入比重較高就會懷疑企業報告期是否存在放松信用政策、提前確認收入的情形,合并后必然會看到應收款項的增加。則還需額外注意兩者的占比,雖然都是應收款項,但是應收票據具有法律載體,可以在經營關系中流通,暫且認為現金等價物;但是應收賬款就只是一紙合同不具有流通的功能,只能在賬面記錄,所以合并填列后對投資者也是一大考驗。
(四)應收票據性質的判斷
前文我們提到多數投資者認為票據既可以貼現快速取得企業所需的現金亦可以背書轉讓流通,所以視為現金等價物來進行財務預測。合并之后就歸入不能流通的應收賬款。其次市場應運而生的“三方協議”式的應收票據,企業將商品交付之前承擔相應的擔保責任,不確認銷售收入,但是在會計處理中也計為應收票據,相應增加企業的預收賬款,此時的應收票據反應了擔保公司所對應的公司承擔的負債?!叭絽f議”模式下,應收票據償付風險的表現形式是公司已失去直接控制的存貨,同時也就出現實質上強占下游貨款的情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將企業生產的產品票據化,本就存在極大的風險。
綜上所述,自上而下的財務報表格式調整使財務報表的各方利益相關者都受到影響,牽一發動全身的財務人員工作量的增加、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增加。使用報表的投資者更是要注意“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合并“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列報的兩者占比問題,與行業進行比較并和企業現金進行簡單比例計算預測企業的現金流,判斷企業采用何種信用政策,同時留意“三方協議”模式下企業的應收票據是企業潛在的債務,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中是否要調整對存貨票據化的壞賬計提準備,多種問題的出現對投資者都是大大的挑戰!當然文章也存在不足之處:未就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合并后對投資者產生什么樣的優勢展開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以補充。
參考文獻:
[1]關于修訂印發2018年度一般企業財務報表格式的通知[S].財會〔2018〕15號,2018.6.15.
[2]崔學剛,王靜.應收賬款票據化的財務價值探討——基于青島海爾銀行承兌匯票使用策略的分析[J].財務與會計,2008(2):12-14.
[3]李桂萍.國際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革新、評價與啟示[J].財會月刊,2016(22):90-95.
[4]付春.商業匯票會計核算之“三惑”釋疑[J].財會月刊:2017(3):109-110.
[5]鐘汶君.關于應收票據的審計研究[J].商業會計,2016(6):75-76.
[6]王明虎.信貸政策、企業規模和商業信用傳遞[J].會計之友,2015(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