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乾
摘 要:鄉村教育思潮是五四運動后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想潮流,以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派是其中的一派。他所提出的鄉村建設理論主要是根治文化失調,恢復固有精神文明之理論,這在當時是一種標新立異的構思。近幾年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教育問題又一次引起世人關注,重溫梁漱溟的鄉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梁漱溟;鄉村教育;教育思想;鄉農學校
中圖分類號:K2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9-0111-02
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社會興起了一場大規模的社會改造運動,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在此基礎上形成,并在改造中國農村社會的鄉村建設運動中得到充分體現。梁漱溟先生關于傳統文化的思索和在這種思索之下形成的鄉村教育理論及其實踐,對當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仍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的出現是順應當時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那時的中國內有匪霸軍閥的連年混戰,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瓜分,加上自然災害不斷發生,造成農村經濟破敗不堪。在嚴峻的社會現實背景下,鄉村教育思想被一些教育團體和教育家積極倡導,其中梁漱溟的鄉村教育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一)社會危機的加深
近代中國動蕩不安的社會危機,使救亡圖存成為當時社會的主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未因辛亥革命而發生改變,存在于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雖被推翻,但封建的思想觀念依然根深蒂固。許多有識之士為改變中國社會的悲慘命運,努力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一些民間團體和教育家主張從教育入手,并將教育普及化,將教育中心由城市轉向農村,鄉村建設派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梁漱溟認為鄉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就是大力發展鄉村教育,通過文化復興農村。
(二)農村經濟的蕭條破敗
我國自古就是以農為本的國家,農村及農業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以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農業社會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中遭受巨大沖擊。同時,為了償還巨額的戰爭賠款,晚清政府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與壓迫。北洋軍閥混戰時期,農民的負擔因土地被大規模兼并而大大加重。另外,自然災害頻發。據鄧云特的《中國救荒史》一書統計,“從民國成立到1937年間,全國共發生比較大的災害77次,平均每年近3次。”[1]農村蕭條破敗的景象,迫使許多有識之士開始通過拯救農村經濟來挽救中國命運。梁漱溟認為,農村是振興中國經濟的突破口,而經濟的振興在于發展農村教育。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本的社會,這一點相比于西方國家來說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當時世界上的工業強國——英國就是以城市為本的工業國家,英國的文化就是一種都市文明,這說明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社會發展的關鍵。
(三)農村教育的落后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舊的教育制度已無法適應其需要。洋務運動中雖設置了許多新式學堂,但大多集中在城市,在農村依然以私塾為主。農村中的學校教育在中華民國創立以后雖然有一定程度發展,但簡陋的教學設施和低水平的教育質量依然制約農村教育的發展。陶行知在《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這種學校大多教員資質不合格且教學設備簡陋,畢業生的程度也相對低劣。教學內容也脫離農村生產及生活的實際,被稱為洋學堂。”[2]另外,當時對西方教育思想認識是比較不清晰的。直到1931年,教育家孟憲承譯介了《丹麥民眾學校與農村》一書,此書完整介紹了丹麥教育的情況。梁漱溟看后深受啟發,將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倡導的理性精神融入鄉村教育思想中的同時,吸取丹麥教育中的優勢,來彌補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二、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的內容
梁漱溟鄉村教育內容豐富,涉及鄉村的辦學原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等。梁漱溟主張對全體民眾采取鄉學及村學的組織形式,教授基礎知識以及對生產生活技能的培訓。梁漱溟教育思想指導下進行農村教育的改造,成為挽救中國命運的重要一環。
(一)辦學原則
首先,梁漱溟主張開放的教育觀,將教育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上的教育指的是學校教育,減少了外界的刺激和影響,在一個特別的環境中接受教育。梁漱溟經常所說的是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生活教育等除學校教育以外的教育形式,這就是廣義上的教育。梁漱溟說:“教育本身范圍廣大:學校讀書是教育,家庭中的生活技能也是教育,與朋友相處同樣是教育。”[3]梁漱溟在去山東辦學時,猛烈抨擊了當時的教育狀況,并聲稱:“從我們辦學的真正目的來看沒有幫助到青年人,而認為教育只是空講一些干燥的知識,看到青年無路可去情形,心里十分痛苦,因而自己出來嘗試辦學。把人們培養成有能力、有本領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身意義所在。”[4]梁漱溟主張學校教育應該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習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實際技能。
其次,梁漱溟認為教育應堅持終生的原則。把受教育者的年齡限定在未成年之前是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主張應該將受教育者的年齡延長。其一,人生所要學習的東西隨著現代生活的日益豐富在不斷增加,不是集中在童年時期就可以將知識學完的。其二,成年人相對于兒童來說更加接近于社會的需要。其三,現代社會發展速度以及文化進步之快,如果學習僅限于童年時期,之后就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只有連續不斷地學習才可以。因而,梁漱溟特別強調將受教育的年限延長至成年之后,甚至是終生教育,這條鄉村教育原則對于社會現實具有重大意義。
(二)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組織上梁漱溟倡導停用西化后的學校制度,改用一種適應農村需要的教育制度來拯救農村。梁漱溟所創建的鄉農學校,融入了傳統文化中“鄉約”這種組織形式。梁漱溟政教合一和以教統政的鄉村建設理論,在鄉農學校的教學理念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依據地域可將鄉農學校劃分為村學和鄉學。梁漱溟指出:村學是為鄉學奠定基礎的小團體;而鄉學則是村學上層的一個大團體。結成團體的目的是為了可以讓村民團結一心,積極求學。村學和鄉學成為代替村公所和鄉鎮公所的一種團體,并且還是一個教育機關。村學和鄉學是由學董、學長、教員和學眾組成的。“學董設置一人,主要負責管理村學和鄉學的公共事務。學長指的是在村中或鄉中品行好的人,主要負責主持教育工作。教員是指在村學或鄉學中任教的老師,他們大都積極地倡導并實踐于鄉村建設運動之中。學眾,即一村或一鄉中的男女老少一切人等,以一村之眾為村學學生,以一鄉之眾為鄉學學生,故稱學眾。”[6]
(三)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村學和鄉學在學校教育中不是集中統一進行的。村學是由兒童部、婦女部以及成人部構成的,除一些課程以外,村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編寫適合自己的教材。教員經常帶領高年級的學生進行課外活動,通過演講、演話劇、辦板報等形式宣傳科學的新思想,破除封建迷信的舊思想。學生不僅從中鞏固了課本知識,同時還教育了鄉民。其中規定兒童部采用四年學制,并規定在白天上課,婦女部及成人部規定晚上上課,將冬閑時上的課稱為“冬學”。各村學都極其關注“精神講話”,在梁漱溟看來自鴉片戰爭以來農民的舊信仰遭到極大摧殘,在沒有新理念樹立之前“精神講話”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就使學習的觀念深入人心,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社會的向前發展。
三、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的影響
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教育觀念的改變、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和促進中西文化融合三個方面,這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農村社會和教育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一)改變傳統教育觀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觀指導下,通常認為教育只是傳授知識,不注重貼近社會生活技能的培養。這是一種偏見的教育觀,必然會阻礙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梁漱溟特別強調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為此,一個大膽的構想被梁漱溟提出,那就是廢止當前使用的教育制度,改用社區作為統屬教育對象的方式,用鄉(鎮)學、區學、縣學、省學、國學五個階層實現了全民教育。在這種教育思想指導下進行的社會實踐,例如通過培育優良品種、雜交家畜、科學種田等方式進行鄉村建設運動。這在當時的農村社會和農民中間產生了廣泛影響。
(二)促進教育機會均等
梁漱溟認為:因貧富分化造成的教育機會不平等,比社會生活中物質消費的不平衡更加嚴重,并強調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是受教育的權利被士人所壟斷。在職業分立的古代社會中,商人是不會借助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去學習知識進而掌控政治權力的。梁漱溟繼承發揚了儒家文化中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同時看到西方精英式的貴族教育下貧苦民眾孩子無法接受教育,其教育只為培養工業文明的人才需要,這刺激梁漱溟改革教育中的弊端,使廣大民眾尤其鄉村地區的人們可以接受教育,以便為鄉村建設運動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促進中西文化融合
梁漱溟的鄉村教育思想汲取西方文化當中的優秀文化和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并將兩者相結合,創造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鄉村教育思想。“梁漱溟將知識的豐富和道德情感的指導貫徹于辦學過程之中,謀求對整個人的教育,學生間以及師生間存在著非組織性的相互影響。”[7]之后,梁漱溟發現這種鄉約精神缺乏個人的社會責任感,要求民眾要改變社會觀念,轉變之前那種個人間的社會義務為個人對團體以及團體對個人的義務觀念。梁漱溟在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取了西方社會的民主色彩,在利用西方國家科學技術和團體精神長處的基礎上,又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這種綜合性的鄉村組織,對鄉村的經濟、文化全面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試圖通過改變農村教育狀況來挽救農村,拯救民族于危難之際,這對當時國內廣大農村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農村社會的弊病雖然不能得到根本改變,但從鄉村教育入手進行農村改造,實行全民教育和社會教育,這對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和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鄧云特.中國救荒史[M].上海:上海書店,1994.
[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3]黃克劍,王欣.梁漱溟集[M].福州:群言出版社,1992.
[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四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6]張慶雄.梁漱溟鄉村教育模式探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2):136-138.
[7]高潔.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