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 朱雅倫 王鑫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營銷模式在現代營銷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深入分析襄陽現有農業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實地調研了襄陽市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開展情況。然而,在農產品電子商務融入經濟社會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诖?,闡述了精準扶貧政策內涵,研究討論了襄陽市農產品電商發展情況。
關鍵詞:精準扶貧;電商扶貧;農產品電子商務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2.022
0 引言
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12月,國家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如今,電子商務的覆蓋范圍之廣及其融合之深,使其在精準扶貧中發揮重要作用。各級政府借助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將精準扶貧落到實處,促進扶貧效果不斷優化。本文重點論述了當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實際應用情況,著重討論了電商扶貧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分析了農產品電商應如何更有效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 電商扶貧概述
精準扶貧指的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情況、不同貧困戶家庭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方式來幫助貧困戶脫貧。
電商扶貧指的是將電子商務和產業扶貧相結合的一種精準扶貧新模式。就是運用電子商務來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電商扶貧充分發揮商務、農業協作協同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生產流通消費渠道,著力做好精準對接,讓貧困群眾真正受益,進而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分析
2.1 目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1995年,鄭州商品交易所集誠現貨網成立,這不僅開啟了糧食網上交易,也開啟了農產品網上交易活動的探索。2006年的“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重點工程助推了我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實踐隊赴襄陽調研了襄陽市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隨著“精準扶貧”戰略穩步進入全面落實階段,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速度也進一步加快。近年來,互聯網絡發展迅猛,電子商務成為農村近年來最具流行度、輻射力的新興產業之一。如:淘寶、京東微店、抖音視頻等成為農村推銷自家特色農產品的主要渠道;如: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淘大集”、“淘寶直播”等農村電商平臺也成為新興運營的重要渠道。據調查,自2016年起,每個縣(市)特別是保康、南漳、谷城,涌現出一批批電商企業。保南谷三縣共建設1至2個電商示范村、30個鄉鎮電商服務站、800多個村級電商服務點。據調研數據顯示,貧困戶能夠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自產產品,交易額年均增長30%以上。
電子商務不僅有效地開辟了農產品營銷的新渠道、豐富了農民的貿易機會和選擇,并且也充分協助了“精準扶貧”戰略的穩步推進、充分激發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潛能。
2.2 襄陽市農產品發展現狀
襄陽市擁有明顯的農業產業比較優勢。因地理條件、歷史淵源和現代農業發展機遇,現各個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已基本形成。如:谷城的香菇、茶葉、中藥材、土雞蛋、柑橘;棗陽的桃和玫瑰花;襄城的襄麥冬、山藥;襄州的柳編、馬鈴薯等等,這些特色農產品在全國也有知名的主導產業鏈和優勢加工集群。例如:襄茶產業,目前全市共新增茶園面積2萬畝,改造有機茶園近5萬畝,新增茶業龍頭企業5家。全市茶園總面積37.13萬畝,茶葉產量15120噸,總產值達21億元,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市場效應。
2.3 農產品電子商務對精準扶貧的作用
2.3.1 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有效穩定農業效益
當前,襄陽地區主要產業是以農業為主,受傳統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農產品價格主要由供求關系決定。因此,根據“蛛網定律”,供求關系變化影響價格變化,進而導致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周期性波動,在現代經濟理論中,這種周期性波動又被稱為“信息不對稱”,即由于傳統信息滯后的原因,產生農業生產收益水平不穩定的情況。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市場信息透明度、即時性有效提高,這極大地緩解了農產品供求信息不對稱問題。與此同時,電商平臺有效地助力農產品的銷售。其次,電商平臺為貧困農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讓農產品的銷售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此外,供求雙方還可以通過電商平臺實現實時的互動與溝通,從而有助于貧困農戶準確地、全面地了解當前的市場需求情況,有利于科學地規劃和組織農村生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規避農業生產風險的出現,從而保障收益的穩定性。
2.3.2 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降低生產成本和營銷成本。
電子商務主要是供求雙方通過網絡平臺實現交易,一方面這種網絡平臺交易模式能夠為貧困農戶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以電子流代替了實物流,大量減少人力、物力,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交易過程中節省了傳統交易者的中間交易環節,有效的節約了營銷成本,并且擴大了產品的傳播范圍,提高了產品市場占有率。
(2)促進相關產業融合。
當前,農產品電子商務有效強化信息支撐,已與湖北省農科院和北京農信通公司合作,并建立了較為完整的信息系統,建設期間響應號召,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通過商務平臺的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等的特點,有效地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3 農產品電子商務在精準扶貧戰略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解襄陽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真實情況,我們的課題調查團隊于2019年7月針對職業農民、個體經商者、農村電商企業和農村經濟經營主體負責人等,通過調查對象,采用問卷、現場采訪、個別交談、網絡數據采集、處理及分析、文獻査閱等多種調査方法,主要調查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互聯網發展迅猛,但農產品電子商務在融入農村經濟的過程中,發展遠沒有普通電商發展順利。主要制約性問題有:
(1) 現代化物流配送。
物流配送是商家和消費者的主要制約性問題。于網上消費中,經常遇到如:交貨延遲并且配送費用高的問題。相關負責人指出,平臺物流組織沒有形成一套高效且完備的配送管理系統,因此,這便直接地影響了人們的購物熱情。
(2)農產品標準化。
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中,一般要求賣家展示統一、標準化的產品信息。而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大多為傳統生產模式,即主要以一家一戶的小型規模生產為主。各農戶的選種、播種、施肥等生產方式不同,故而產品與產品之間差異明顯,難以形成標準化的體系。
(3)缺乏技術人才。
相關業內人員指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這些環節都缺乏相應的人才支持,人才缺乏是農村電商發展的最主要的制約性問題。在接受調查的職業農民中,文化水平較多集中在中專水平,大多數人對計算機技術及網絡技術了解不多,實際操作能力較差。
4 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強平臺建設,完備物流服務。政府在扶貧工作中起主導作用。政府可通加強電商平臺建設、配送管理系統建設等,提高網絡交易市場的環境氛圍,從而形成良性的市場生態,以便促進電子商務與扶貧工作的深度融合。同時,還應鼓勵農村電商領域的社會組織進駐服務平臺,提供物流專業服務。
(2)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將農戶以鎮、區進行匯編,形成較為統一的農產品生產模式,以便生產較為統一的農產品品種。同時加強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農產品標準化。
(3)加強人才培養,組建電商隊伍。利用當地資源,加大投資力度,與當地高校合作,培養精準科學技術型人才。在培養機制方面,促進院校、企業及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探索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機制;并且加強人才引進,組成團隊建設,以團建帶隊建建立電商隊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Z].20151109.
[2]向紅梅.電子商務對接“精準扶貧”戰略的融合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9,(07):7273.
[3]邵鵬,胡平.電子商務平臺商業模式創新與演變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07):8188.
[4]周婕.精準扶貧下我國農村電商發展思考[J].農業經濟,2019,(02):137138.
[5]余雪源,楊媛,張瑩.基于精準扶貧的農村電商發展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2018,(04):129131.
[6]翁文娟.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的農產品營銷模式研究——以重慶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07):206210.
[7]鄭瑞強,張哲萌,張哲銘.電商扶貧的作用機理、關鍵問題與政策走向[J].理論導刊,2016,(10):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