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新
[摘要]審美教育即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是情感的教育,是學生成長素養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調動其潛在的審美需求,構建并完善其心靈審美結構,才能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陶冶學生情操,提高生活情趣,促進其成為品格端正、品質高尚的積極進取的人。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對培養高品質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接班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教學研究
熱愛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小學生基本的心理需求。由此可見,人類需要美、向往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語文教師應利用人愛美的天性,激發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體會美,表現美,創造美,讓學生在美的效應作用下,生動活潑地學習,得到全方位的發展。語文教學是美的豐富礦藏,里面有徇麗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態的社會美,巧奪天工的藝術美,準確生動的語言美,高尚感人的行為美,值得教師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感素材,引導學生從審美的角度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中受到美的熏陶,進而以濃厚的興趣,以強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學習中去。
一、用激情誦讀,引領學生體會美
教材中,作者的表情達意,體現在具體的文字中,有的比較明確,有的較為含蓄。要使學生領會課文內容,受到思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首先要抓好朗讀,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和指導學生朗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學生體會到抑揚頓挫的韻律之美;在優美語句和詩行中了解中華語言富于變化、內涵深刻的文字之美,尤其是充滿激情的朗讀可以讓學生精神振奮,生發積極向上的感情,也可以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與作者同喜、同怒、同哀、同樂;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被文中主人公的命運沉浮打動。從誦讀中悟出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中人物語言行為的理解。引導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欣賞美、體會美、判斷美、評價美以致表達美、創造美,是閱讀教育有待于探索的一個十分有意義的課題。
如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春夏秋冬》一文,課文含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插圖以扇形圖畫呈現,文字內容體現了中國傳統啟蒙讀物的編排特點。整個識字課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由一組與四季相關聯的詞語以及由這些詞擴展的短語組成,表現了四季最有代表性的季節特點。第二部分借鑒了傳統文學的一些表達方式,呈現的是兩行意義的詞和短語,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多姿多彩的美好畫面。這些詞和短語讀起來瑯瑯上口,而且語言典雅,富有文化內涵。因此,結合教材特點,教師可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以誰能做到帶著大家學得更快更好的比賽形式,放手讓學生帶學生去學習新詞和短語,再結合圖片說一說你會用哪個新的詞語、短語概括你喜歡的圖片。由于我們所處的地域四季特征明顯,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所熟悉的不同季節的卡片進行展示,并用自己所積累的詞語加以介紹,教師提出假設:如果你就身處這個季節,你會做什么,那又是什么樣的情景,可以口頭表達也可以表演一下。盡管學生年齡小,掌握詞語有限,但是表述的欲望卻并不受影響,在描述表達中理解了新詞和短語的意思,領會了這些詞語應用的語境。接著,教師再配以舒緩的音樂輕聲誦讀,將學生帶入朗讀環節,入情入境地反復朗讀,耐心指導,加之“和他比一比”環節的插入,更大程度調動了學生個性誦讀的興趣。通過朗讀、圖片欣賞和激情表演的方法,學生了解詞和短語的意思,感受了四季景物特點,體會四季的美好,并學會了用詞語概括表達心情及景物的方法,盡管并沒有對傳統文學形式形成具體的認知,但感性的體會確實存在于此。
二、創造情景,引導學生感受美
在語文教學中用創設情景的方法,引導學生入 “境”接受美育。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描寫景物的優美句段,教學時需要創設情景開動學生的各種器官,透過對美詞佳句的分析,使學生置身于炫美的圖畫之中。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欣賞彩圖中的桂林的風景特點:山依水,水傍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群峰隱現,云霧繚繞。山間“綠樹如花”,水面“竹筏泛舟”,呈現一派迷人的風光。通過直觀欣賞,把學生引入優美的藝術意境。再從課文最后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入手進行分析,把學生帶入詩情畫意之中,學生心馳神往,置身于美的欣賞中,產生渴求知識的欲望。又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欣賞課文的插圖,然后配上音樂,優美的旋律映襯教師抑揚頓挫朗讀課文,在悅耳的音樂聲中,學生聽著教師富于感情的朗讀,欣賞著眼前這幅富于詩畫般的美景圖片,臉上無不露出歡快的神情。聽完朗讀,同學們都爭先鞏后地描繪眼前的圖畫。
三、摘抄美詞佳句,啟迪學生鑒賞美
課文表達的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都蘊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之中。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文以入情,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對那些表情達意比較深刻的詞句,咬文嚼字,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自己的思想上激起感情的共鳴。祖國語言博大精深富于變化,說法不同則韻味不同,表現的美也不同。平時應要求學生每人手中都準備一本摘錄佳句的小本,用來記錄成語、俗語或文中優美的句子,使學生在積累豐富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鑒賞能力。如有的學生摘錄了:一回頭忽然看到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側下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雨荷》);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大圓盤,碧綠的面,淡綠的底……有的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
四、創設多樣課堂,展示美
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陣地,更是學習的樂土。多樣的課堂結構不僅能更有效地實施教學,完成教學任務,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動力,增加教學效率。創設多樣的課堂結構、豐富課堂內容可以增強師生互動,讓課堂更加活躍,在交流中展示對教材的理解、體會與感受,從而達到汲取——吸收——轉化——運用——展現的有效轉換。
如《我要的是葫蘆》一課,這是一篇寓言,講述的是一個人種的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但是他只關注葫蘆而不理會葉子,結果他沒收到一個葫蘆。為了解決二年級學生認知不足,可以在教學中先簡單介紹葫蘆的科普小常識,如果學生中有閱讀知識豐富的,可以由學生自己介紹,甚至可以互相補充,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常識,活躍了課堂氛圍,也在活躍的氣氛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對課外閱讀重要性的認知,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講到“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部分時,教師及時拋出:為什么蚜蟲多了葫蘆就慢慢變黃了,不是說不用治嗎?這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紛紛發表見解,教師根據學生的表述及時予以相應的評價和回應,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互動中既理解了文本,又進行了個性閱讀的展示,極大豐富了課堂內容,學生深刻感受到寓言文學的特點及教育意義,更是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表達的語言魅力。
五、習文想象圖畫,指導學生創造美
感受美、鑒賞美,是為了創造美。語文教學的任務除了激發學生感受美、鑒賞美之外,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把積累下來的審美成果加以遷移,通過聯想和想象,在感受和鑒賞的基礎上按自己的理想創造美。語文課本有相當數量的課文可以通過欣賞玩味而創作出圖畫來,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習文想象圖畫可以完成美的再創造,讓學生從中產生美的體驗,獲得美的滿足,睜大驚奇的眼睛去觀察五彩繽紛的世界,進而發展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需特別提出的是,培養訓練學生的審美創造意識,主要體現在作文教學中,這就要求教師把語文課的學習和作文緊密聯系起來,學習課文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在應用中強化對美的認識與理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審美教育,將語文學科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學科特點,巧妙應用多種方法,開拓多種途徑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展示美、創造美。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過程,語文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自身的作用,要給學生以美的引領和啟迪。
參考文獻:
[1]欒艷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J].江南論壇,2013,(07).
[2] 周景獻.把審美教育滲透小學語文教學中[J].品牌(下半月),2011,(11).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