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建立為我國的經濟市場帶來了較大的風險,在金融平臺的發展初期,出現了大量的平臺破產問題,甚至有很多不法分子借助金融平臺之名開展非法的融資活動,這些社會現象都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全面提升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風險管理水平,為廣大資產投資者提供一個良好的信息服務平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本文基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與風險治理展開論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風險治理
0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在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長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予以支撐,而互聯網金融順應了時代發展趨勢,在活躍金融市場的同時,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多元化融資渠道,滿足了市場主體在資金方面的需求,實現了金融資本的優化配置。從2015年開始,國家就將互聯網金融納入到戰略層面,意味著互聯網金融進入到了全面發展階段,因此,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優化顯得尤為重要。
1互聯網金融的內涵
互聯網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有機結合,是金融創新的一種形式。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業務進行全面交互、關聯、延展和創新而產生的一種新型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是現代信息技術與金融行業深度融合的金融業態,它在不改變金融屬性的前提下,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進而形成新的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再平衡。它通過搭建投資者與融資者之間的聯通平臺,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實現普惠金融,使有金融需求的單位和個人以可以負擔的成本獲得較為滿意的金融服務。
2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特征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發展,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場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強,而僅依靠傳統金融的資金供給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需要互聯網金融為其提供充足的資金;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及相關金融法律存在許多漏洞,為許多非金融機構從事互聯網金融產業提供了一定生存空間。然而,互聯網金融雖然屬于金融創新,其業務模式及發展模式與傳統金融略有不同,但其本質仍是金融。因此,從金融風險角度而言,互聯網金融不僅擁有傳統金融所具有的傳統金融風險,同時由于自身的創新能力,也會衍生出互聯網金融特有的金融風險,表現出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二重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互聯網金融業態種類較多,因此互聯網金融風險除了具有共性的金融風險以外,還存在不同業態模式下的金融風險。
3互聯網金融所存在的主要風險
3.1安全風險
目前,我國互聯網行業安全問題突出,安全基礎設施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平臺往往因為黑客的攻擊、同行不正當競爭或自身技術缺陷等問題,給客戶造成嚴重損失。具體表現為:一是我國目前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軟硬件來源于國外廠商,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和知識產權,同業間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存在潛在的安全威脅。二是在云計算、大數據廣泛應用的今天,很多機構內部沒有建立數據采集、分析、保存、銷毀的安全保管機制,極易造成數據泄漏風險。三是我國很多平臺自主研發能力弱,無法有效防范系統漏洞、病毒以及黑客攻擊。2015年,浙江的“銅掌柜”被曝出嚴重系統漏洞問題,致使60萬客戶信息泄露(用戶姓名、手機、銀行卡和密碼),盡管該平臺官網上宣稱其平臺有多重認證和加密。
3.2不對稱的信息
互聯網之中的所有金融活動,都建立在虛擬的基礎之上,借助信息技術,人們可以自由的進行結算支付、發布融資信息等。交易的雙方不必面對面直接交流,只需要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實現自己的交易目的。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擴大,人們愈發依賴于互聯網交易,每年的交易量呈直線式上漲。那么隨之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人們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是無法準確驗證網絡對面另一個人的身份的,對對方的道德素養、財產狀況都一無所知,借助這一特性,是否會有人進行欺詐呢?答案不言而喻。網路是一個虛擬的平臺,交易雙方根本無法明確彼此的信息,很容易產生金融風險。
3.3信用風險
目前,我國征信體系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立法缺失,這導致我國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偏低,投資人惡意騙貸、網絡洗錢以及P2P平臺跑路等問題時有發生。據網貸之家數據,截至2018年12月末,P2P網貸行業累計平臺數量達到了6430家,其中停業及問題平臺5409家,占比高達84.1%;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1021家,比2017年末減少1219家,自2015年起連續三年出現下降。另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問題平臺涉及貸款余額超千億元,達到1434.1億元。而2018年末,全國網貸行業貸款余額為7889.65億元,按此計算,2018年末全國網貸行業的壞賬率約為18.2%。
3.4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法律風險
現實生活中存在許多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特殊的法律地位和運行模式實施違法活動的風險。(一)違約風險傳統的離線交易是買方和賣方之間的真實聯系,貨幣和貨物均是現實的。而在線交易是虛擬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或賣方可能無法準確掌握買方的真實身份以及資金是否合法等問題,故而,買方存在違約風險。與此同時,賣方也存在違約風險,譬如,賣家未能及時發貨,或者因商品質量問題導致買家要求退貨。第三方支付機構也可能存在違約風險,如第三方支付機構將用戶存放的沉淀資金挪作他用。(二)用戶信息泄露風險互聯網第三方支付交易涉及用戶身份證、銀行卡、密碼等敏感信息,這些信息一旦泄露,將可能為不法分子所利用,給用戶帶來損失。此外,買方和商戶的支付金額、姓名住址、具體業務種類等信息是各類機構判定用戶信用狀況的數據,一旦被不法分子掌握,危害也不容小覷。
4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措施
4.1互聯網金融“四位一體”治理體系內各主體行為措施
第一,突出政府監管在互聯網金融協同治理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明確法律、法規在產業規范發展中的重要性。盡快制定與出臺符合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法律,加強我國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建設,讓互聯網金融產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建議在制定法律方面從三方面入手:金融風險防范、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利益保護以及互聯網金融企業平臺行為規范,實現互聯網金融產業全方面的法律監管覆蓋;第二,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做好服務者角色,建立互聯網金融產業雙向服務渠道,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相應的服務機制、應急機制以及共享機制等。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較多,建議各區域內及各業態內的互聯網金融協會建立行業協會溝通機制,加強內部信息流動,建立會員制度,整合會員訴求,準確掌握產業信息,根據企業平臺要求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策略。此外,建議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加強內部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為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提供更加準確的規劃;第三,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充分挖掘社會閑散監管資源,培育出更多的私人監管主體,共同推動我國互聯網金融治理體系建設,提升監管效率,實現監管目標。
4.2注重內控建設
首先,要構建完善的平臺技術。提升硬件質量,投入可靠的資金,研發計算機安全技術,切實的增強互聯網的防御水平。只有硬件設備得到了保障,金融活動才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要定期的維護和檢修硬件設備,提升其使用壽命,保證其正常使用;其次,要不斷的引進先進的技術,提升操作技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注重各種安全交易軟件的開發和研究,增設殺毒軟件,杜絕釣魚軟件,抵御黑客攻擊;最后,加強內控管理,有效約束技術人員和內部交易行為,嚴格把控各個交易流程,減少不良行為。明確分工,將職責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身上,結合平臺自身情況,構建合理的監督體系,一旦產生了錯誤,追根溯源,盡快的找到問題產生的源頭,進行及時解決。
4.3建立金融犯罪風險防范機制
(1)建立客戶信用檔案庫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重視對客戶信息的核驗,建立和完善客戶信用檔案。同時,明確規定因客戶身份驗證瑕疵而造成的法律風險由第三方支付機構承擔責任,促使其盡快建立起相關的金融犯罪預案,并承擔相應監督責任。(2)統一監管體系建議央行可以在進行監管的同時,與銀保監會、稅務機構、司法機關通力合作,建立統一的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服務動態監控中心,實行統一監管,共同打擊金融犯罪,維護支付市場的基本秩序。(3)建立反洗錢監測系統實踐中,司法機關往往首先根據已發生的犯罪情況去查證洗錢犯罪,這種事后審查模式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為此,需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在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平臺建立并運行反洗錢監測系統,可對資金流的反常動態及時掌控,有效打擊洗錢犯罪。
5結束語
這些年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事業發展進入了黃金階段,使用人數激增,使用規模逐步擴大,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筆者認為,一定要提升風險防范意識,構建完善的風險防范制度,有針對性的開展立法工作,促進信息防控制度的不斷完善,進一步的降低金融風險,促進互聯網金融事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聶若翀.以互聯網金融為基礎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策略[J/OL].中國商論,2019(17):51-52[2019-09-18].
[2]蘆冰.試論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普惠金融發展策略[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0):174-175.
[3]張克.關于互聯網金融對證券行業的影響分析與對策探討[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0):182-183.
[4]王筠.關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的發展問題分析[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0):199-200.
[5]溫婧.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險管理[J].商業經濟,2019(09):171-172.
[6]張娟.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傳統銀行的影響[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9,17(04):15-17.
[7]羅翌菲.淺談“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管理問題及優化對策[J].金融經濟,2019(16):69-70.
[8]是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探索[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24):213.
作者簡介:
張博雅,女,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作單位:南巴加瓦(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