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些年,內蒙古經濟發展速度較為迅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人與自然環境沖突加劇。本文通過調查了解內蒙古產業結構、生態環境等方面,根據經濟增長、社會民生、資源環境和政府支持四個方面進行構建評價指標,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并進行主成分分析,構建出模型并對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進行評價。最后提出對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主成分分析;對策建議
引 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能源損耗、環境污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日益嚴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習近平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理念中,發展綠色經濟尤為重要。綠色經濟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觀、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解決以往的以犧牲資源生態環境發展經濟增長的問題。
內蒙古作為我國北部邊陲地區,是中國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只有做好保護環境,高效利用其豐富的資源,發展綠色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的一大重要的資源型地區,內蒙古經濟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內蒙古“8337”發展思路和內蒙古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推進綠色轉型、建立生態優先、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內蒙古資源儲量豐富,有“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作為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內蒙古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市區之一。豐富的資源儲量為內蒙古發展綠色經濟提供了前提。內蒙古成立70年,經濟轉型、產業優化效果明顯,經濟總量大幅度提升,草原、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升。截止到2017年末 ,全區常駐人口252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68萬人,鄉村人口96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9.5%[1]。
一、內蒙古經濟發展和環境現狀
1.內蒙古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支持下,內蒙古經濟飛速發展,這對西部地區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據統計,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全年的生產總值為17289.22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比2017年增長了5.3%。其中,第一產業較2017年增長了3.2%;第二產業增長5.1%;第三產業增長6%。農業生產呈現穩中求進的態勢;工業的比重也趨于穩定,堅持以穩增長、調結構、促創新、增效益為重點的工業結構調整,更加突出了內蒙古工業向高質量轉型的特點;旅游、房地產、物流等行業發揮少數民族的特色,積極地與全國水平接軌。從人均經濟水平看,該區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376元,較上年增加了2163元;該區居民全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9665元,較上年增長3.8%。其中,內蒙古居民在日常娛樂、基礎教育、健康養老等方面的支出比重逐步加大,恩格爾系數也在不斷下降,幸福感提升效果顯著。
總體來說,內蒙古自治區在2018年的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穩定,優化經濟結構和提升質量效益都為內蒙古高質量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內蒙古促進經濟增長仍是以傳統高污染的工業為主。因此,內蒙古需要加快向綠色經濟轉型的發展模式。
2.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狀況
在污染物的排放方面,內蒙古的污染物是以廢水、廢氣、廢物為主的工業排放。根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內蒙古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一直處在居高不下的位置。由于內蒙古區內工廠數量眾多,且對于污染物的凈化處理成本過高,仍存在許多企業為降低成本排放無處理或者處理不到位的污染物的現象。在大氣環境方面,內蒙古的情況正在由差轉好。2018年區內所在的12個盟市中,有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興安盟、通遼市及呼倫貝爾市這5個盟市空氣質量的綜合評定達標,較上年增加一個達標盟市。這也說明政府仍需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力度。在水資源方面,按照人均水資源量最低為1000立方米,2000立方米則是極為危險的狀態的國際標準,2017年內蒙古人均水資源量為1227立方米表明其水資源仍然短缺。因此,工業廢水的繼續排放只會加劇區內整體環境的承載負擔,不利于長期可持續發展。
二、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的構建
一般而言,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具有科學性原則、動態性原則、代表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等,但是考慮到構建綠色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保護環境和高效利用資源,我們還應該考慮可持續發展原則[2]。因此,本文遵循以上原則并借鑒學術界已有成果,構建了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指標體系,(見表1)相關數據來源于《內蒙古統計年鑒》(2005-2017)、《中國統計年鑒》(2005-2017)。
三、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
1.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個變量間相關性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研究如何通過少數幾個主成分來揭示多個變量間的內部結構,即從原始變量中導出少數幾個主成分,使它們盡可能多的保留原始變量的信息,切彼此間互不相關。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使問題分析更加直觀有效。
2.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評價分析
2.1提出主成分并命名
首先對選取的12個指標及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運用spss17.0軟件的分析,根據特征值﹥1且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選取3個主成分。(見表2)
由表2可知,前三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已達到91.585%>85%,即用這三個主成分就能反映出12個原始變量91.585%的信息,分別稱為主成分F1、主成分F2、主成分F3。
如圖一所示,主成分F1密切相關的是X1、X12、X7、X4、X6、X3、X8,這些指標與經濟建設和資源環境有關,因此將其命名為經濟發展因子。與主成分F2密切相關的是X9、X5、X2,這些指標與產業結構與基礎建設有關,因此命名為社會與產業結構因子。與主成分F3密切相關的是X10、X11。這些指標與政府對綠色發展的支持程度有關,因此命名為政府政策支持因子。
2.2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模型構建
通過表3可以直接看出總體上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但是2005年到2009年,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總量下降。2006年到2010年間,內蒙古正處于“十一五”期間,是內蒙古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重要階段。在2009年到2017年,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呈現高速發展趨勢。說明在經濟總量下降期間,內蒙古在不斷協調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建設的一致性,積極尋找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才能使得綠色經濟發展取得相應的成果[3]。表3反映出內蒙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開始注重環境保護。對產業結構,環境承載力,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民生等方面也開始加大投入力度。內蒙古作為資源型地區,資源的豐富程度帶動了相應的經濟發展,但是還要注重其保護生態環境。所以,內蒙古還應向其他綠色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城市學習,早日在綠色經濟發展在全國中取得優秀成績。
通過建立的模型可以看出,經濟發展因子權重占綠色經濟發展比重較高,社會與產業結構因子權重和政府綠色發展因子權重總和低于綠色經濟因子權重。
在經濟發展因子中,X1(人均GDP)的影響最大。人均GDP的提高,意味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政府的可支配財政收入增加,對新興科技行業、醫療行業、能源行業、生態環境投入不斷加大。經濟開發區與生態基地的建立,吸引了大批的科技環保企業,這都與內蒙古政府近些年的政策扶持有關。生態屏障的建設,使森林覆蓋率和人均綠地面積不斷提高。高科技產業的興起,使能源方面也在積極改善。例如:天然氣供應總量、電動公交、新能源汽車等一系列新能源行業得到不斷發展。醫療設施的不斷健全,使每萬人擁有床位數得到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表現出人們不用在為傳統的吃喝而發愁,從而可以有能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
在社會與產業結構因子中,X3(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影響最大。內蒙古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占比相對第三產業較高。一是農牧業發展水平較低,企業的現代化發展、市場競爭力、輻射范圍、帶動能力不高,限制了農牧業的發展。二是內蒙古輕重工業比例分配不均,全區的工業結構中重工業較輕工業占比過高[4]。而內蒙古經濟發展主要來源于重工業。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增大,意味著GDP的增長,會減少電耗、能耗,從而更多的去建設社會民生工程。
在政府政策支持因子中,X10(治理廢水項目完成投資)影響最大。內蒙古是以工業發展為基礎的地區,廢水排放量巨大。政府對治理廢水項目完成投資投入力度可以看出政府對綠色經濟發展的支持程度。政府頒布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積極改善工業排污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通過當年對造林面積的增加,積極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綠色生態屏障建立的期望。
四、促進內蒙古綠色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促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
加快產業綠色轉型是內蒙古提高國內乃至國際上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如今,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節能已經成為各國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各國搶占市場的主要手段。因此,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以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為基礎,以新興綠色產業為發展方向,使綠色經濟成為帶動內蒙古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不僅能保持內蒙古經濟的穩定增長,更是增加就業崗位、減少對環境破壞和對能源資源損耗的重要保障。在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上,首先,要加快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以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環境為前提,增加對綠色技術研發的投入,在對企業操作加工技術過程進行改造的同時,減少廢水、廢氣、廢物的排放,提高資源利用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優化傳統產業。其次,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和節能產業。注重對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加大對污水垃圾、脫硫脫硝、土壤修復等方面的治理力度,并重點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基于吸收式換熱的新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節能監測技術等高效節能技術和裝備。同時,攻克創新節能環保產品這一難關,找到有效替代的環保材料、脫硝催化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等環保產品,大規模推廣能效等級為1、2級的高效節能產品。在環保節能服務方面,鼓勵污染治理設施特許經營,并促進節能服務公司采用診斷、改造、運行等“一條龍”服務,推動節能服務公司以節能效益獲取收益報酬模式的實施。最后,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5]。提高對大宗工業的廢棄物和共伴生礦產資源的利用率,加大對汽車部件和機電設備的回收再利用。同時,解決餐廳廚余、建筑工地廢棄物、農林秸稈回收分類的問題,建設以廢物回收、加工處理、循環利用的資源回收體系。
2.推動綠色科技創新
為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綠色發展水平,就必須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前提,以節約資源能源和高效利用為目的,全過程全方位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方式的形成。在綠色科技創新資源方面,政府應探索建立公共引導基金,健全財政補貼體系,征收環境稅,用提高稅收綠色化程度來推動科技創新企業研發綠色技術;完善綠色信貸政策和綠色技術融資機制,鼓勵創新低碳金融產品;積極構建以價格機制為主體的市場機制,健全用水權、用能權、排污權的初始分配制度,用市場手段推進綠色科技創新。在綠色科技研發方面,以綠色理念為指引,建立以綠色設計、綠色工藝、綠色包裝一體的科學生產模式,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提高對資源能源的利用率,使企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協調發展。與此同時,鼓勵企業研發清潔能源,從工業生產源頭預防污染,建立低碳節約、高效循環的綠色產業,推動綠色化“中國制造2025”進程。在綠色科技成果方面,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用產業創新聯盟和產學研用合作結合的模式完成綠色技術的創新,內蒙古和林格爾工業園區的云計算中心,就是對其很好的應用。推廣綠色技術的應用,并在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領域開展試點工程,促進先進科學化綠色化技術裝備在生產中的應用。
3.樹立綠色環保理念
內蒙古應將環境承載力、生態資源容量作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積極樹立綠色環保理念,倡導居民綠色消費,把中國傳統的節約環保文化融入生產生活中,引導居民自覺地保護環境,采取綠色低碳的消費方式。
樹立綠色環保理念要滲透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每個過程中,推進綠色化生產生活方式的實施。在綠色化生產方式方面,政府應鼓勵綠色投資,加大對綠色技術的研發力度,出臺綠色技術的相關政策,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促進綠色技術的開發不僅能夠加快環境友好技術產業化的步伐,同時也為內蒙古經濟的綠色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在綠色化生活方式方面,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并結合我國古代先賢的生態智慧,加強居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倡導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政府各部門應積極開展生活方式綠色化、促進綠色消費的主題實踐活動,提倡垃圾分類處理、閑置物品回收、實行“光盤行動”、出行減排等行為。通過創建綠色示范和增加綠色產品的供給,為內蒙古營造良好的綠色生活氛圍,通過對生活方式的綠色革命來倒逼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6]。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統計年鑒.2018:漢英對照/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10
[2] 任海靜,丁生喜,王霞.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研究[J].價值工程,2018,37(30):271-275.
[3] 王穎,陸奕.吉林省綠色經濟發展評價[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4):8-10.
[4] 杜素生.內蒙古產業結構優化調整[J].時代金融,2018,03
[5] 劉偉華.“十二五”規劃視域下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J].中國環保產業.2013
[6] 圍繞人、城、境、業 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8-07-14/doc-ihfhfwmv1955079.shtml
作者簡介:劉瀟(1995-),男,滿族,遼寧省凌源市人,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