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喆
摘 要:河南民間美術是中原文化中的一部分,有著最樸素、最生動的特點,它孕育于勞動人民的創造并起著歷史傳承的作用,是勞動人民對生活充滿希望的真實表現,其形式多樣多彩,極大的豐富了中原美術的種類。我們通過分析民間美術產生的淵源,探尋和了解中原民間美術審美價值和審美意義,闡述河南民間美術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水平和藝術素養發揮著積極作用。把河南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融入高校美術教育,能給予地區經濟文化建設和區域發展的提供重大幫助。
關鍵詞:民間美術;美術教育;重要性
河南民間美術包括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都體現著質樸、原始和希望等特點,是中原文化內涵的真是表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出現標志著原始先民開始有意識對日常生活物品進行藝術加工,來表達內心的期望;在骨器和玉器上的雕刻是裝飾藝術的具體表現。調查顯示,目前河南省約有90%的高校沒有開設民間美術課程,河南高校學生對本地和自己家鄉的民間藝術了解甚少,河南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已經到了"危機的邊緣”。[1]如何把河南民間美術引入河南高校美術教育中,更好地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增強河南傳統美術的生命力,在傳承和保護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通過高校美術教育激發其更強大的生命力;如何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特征融入高校美術教育中并保留地方文化特色,使民間美術換發新的面貌與生機。這是社會的責任,更是廣大河南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一、民間美術產生的淵源和審美意蘊
民間美術源于人們勞動和生活的土地,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真實、客觀地反映了河南當地的民俗、民情。其粗野豪放、樸拙純真的原生態藝術形態,是高速發展現代社會所缺少的。民間美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經過歷史的發展和演變以及人們對審美的不斷變化和豐富,逐步形成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是實用藝術與審美意蘊的完美結合。這個發生于原始社會的歷史過程,是由混濁到清晰,由統一到分化的發展過程。民間美術作品在造型上以其隨意性和多樣性為特點,往往把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大,變形,使視覺感受更加直觀,因此它不同于西方造型中標準比例的構型概念。[2]如羅山皮影人物頭部是正側面,噴唇突出表現,有清晰的人中凹。造型粗獷、明了,體型健壯充分突出人物特點。運用類似朱仙鎮木板年畫門神人物的造型方法,對人物的大輪廓精心摟刻,大色塊地渲染,色彩艷麗。
民間美術注重審美意蘊與人們的生活原則相重合,繼承了原始藝術的混合性特征,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沉淀和文化積累逐漸發展和完善,最終形成一種獨立的物質文化形態。中原民間美術和中國傳統美術的審美特性是一脈相承的,即追求真、善、美,并融入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待。在民間美術的各個品類中,求生、趨利、避害的意愿始終貫穿于民間美術的審美理想當中。貼門神鎮宅辟邪,祭財神廣開富源,配荷包祈求平安等審美活動,都真實地表達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善意祈求。如西平棠溪寶劍,作為中國九大名劍,誕生于春秋初期,迄今為止已有2700年的歷史。寶劍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古語有云"寶劍配英雄”,它既表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屈、剛正不阿等特點,又反映了擁有悠久鑄劍歷史西平地區勞動人民祈福、辟邪的心理愿望。
中原民間美術作品與自然世界的物象是息息相關的、是對自然界的事物的藝術加工,但區別在于創作過程中拓展了色彩的內在含義,其色彩并不在是按照原始的物理著色,而是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涵以及人們對顏色認知過程中形成的理念。如朱仙鎮木版年畫同樣保持了傳統的審美情趣,它以青、紅、黃三原色為主,輔以其它顏色,色澤艷麗、和諧,與墨線相輔相成,相映成趣。人物面部描繪別具匠心,眼皮使用橘紅色,額頭、臉部使用紅、青等色,類似戲曲中的臉譜,但又適當留白,感覺清晰、明快,這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特有的表現手法。在色彩運用上又特別講究色彩組合形成的視覺美,尤為重視色彩影響下的心理效果,使用最純粹的色彩基調、又重視強烈的色彩對比和平面的裝飾效果。
二、民間美術教育的價值探析
民間美術教育可以說是民族文化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是培養創造性能力教育。在高校開設民間美術課程,將其設置為公共選修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能促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懷同時,民間美術課程的開設不僅能豐富高校教育的方式,開拓了課堂教學的多形式,更有利于美術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比如,在高校的美術課程上有針對性的加入合適的民間美術,如繪畫專業課程中可以加入木板年畫、剪紙、烙畫等;雕塑專業可以從泥塑、雕刻等方面入手;設計專業可選擇刺繡、編織、皮影戲、戲服等傳統項目。這些傳統美術類型可以給學生們提供造型、色彩、形式以及技藝上的新意,拓展創作思路和理念,對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美學觀念里,中國畫追求意境的表達,西方繪畫追求造型的塑造,而民間美術更注裝飾性的表現,可以給學生提供新的靈感融入以后的藝術創作和藝術設計中。民間美術對多種多樣符號的運用、造型中變形夸張以及色彩的獨特的搭配都能給高校美術教育帶來極大的啟發,能極大豐富造型、色彩和裝飾的種類。
通過對民間美術的學習,幫助學生在創作時如何合理運用民間美術中的各種元素,激發他們創作的靈感和藝術想象力,從而實現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同時民間美術具有地域化的特征,不同地域的社會歷史自然環境和文化內涵等都影響著民間美術的形成和發展,并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民間美術是歷史積淀的產物,也是本地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可以加強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的再認知過程。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提升民族自豪感、推動民族文化創新和發展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作用。正如潘魯生先生所言:怎樣把這些民藝和手藝留下來,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領域,那就是通過我們的基礎教育,通過我們倡導的素質教育的一些形式把審美教育融入其中。[3]高校美術專業學生是中國美術發展的希望和動力,肩負著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重任。
三、結語
河南民間美術有其獨特的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間工藝美術的主體是農民,其創作有著強烈的自發性,是世世代代傳承發展下來的,因而顯得質樸、率真,表現出強烈的地方性特色,體現著世代相傳的文化積淀,這是一種想象的藝術,飽含著勞動人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美好的理想追求。獨特的色彩觀念,以及運用富有寓意的符號和巧妙的裝飾圖案來表達對生活的期望,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趣味。高校是進行美育與德育主要重要陣地,把民間美術融入到高校美術教育是極為重要的,結合本地區的民間美術傳統開展教育實踐,是當前我國美術教育所欠缺的主要觀念之一;同時,對幫助高校美術教育發揚傳統文化,加強與社會文化產業合作,培養具有創新力的美術人才等都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宋雪飛,河南高校加強民間美術文化教育的策略[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4(11)
[2] 甘露,中原民間美術的審美意涵和發展策略[J],《美與時代》,2008(4)
[3] 潘魯生,民藝回到民間去[J],《中華手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