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大了對文化弘揚和發展的重視程度,要求在教育教學中借助于課堂這一載體來有效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本文主要是小學語文教學為例,探索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有效滲透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發展。同時,希望通過本文的總結給予廣大教師教學上的科學合理的方法論指導。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和載體,小學是學生學習和接觸語文知識的基礎階段,教師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使學生從小就能夠充分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但是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滲透傳統文化的意識不強,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僅僅停留在要求學生對古詩詞的背誦上,這種強制性的學習和背誦,只會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更加抵觸。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充分挖掘教材以及身邊的傳統文化資源,并通過有效的方式滲透在課堂中,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以及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進而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以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挖掘課文內容,滲透傳統文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中不僅僅是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進行了改革,對學生學習的教材也進行了改編。小學語文教材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潮流和理念,在收錄文章和課文的時候,增加了傳統文化的內容。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并有效地介紹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
例如,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會充分利用古詩詞的教學來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因為古詩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部編版的教材也加重了古詩詞的比重。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把握機會,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古詩的創作背景、情感主旨以及深刻道理等等,這些無一不體現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內容。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并有效地滲透在課堂中,增加語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的說服力。
二、講述歷史故事,滲透傳統文化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結合小學生的特性,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故事是小學生都比較感興趣的內容,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挖掘知識背后的一些歷史故事等,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
例如,在教學《長城》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古代長城建造過程中的事跡以及歷史小故事講給學生們聽,比如,我在教學的時候就給學生們講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秦始皇為了建長城,到處抓人做勞工,累死餓死了很多人。當時,孟姜女的丈夫也被抓去了,后來孟姜女就去長城找丈夫,到那之后發現丈夫已經死了,被埋在長城底下。悲憤交加,就開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長城突然“嘩”地一下倒了。露出了她丈夫的尸首。講完這個故事之后,學生們更能體會到當時建造長城的不容易,雖然這個故事是一個傳說,但也能過讓學生很好地了解當時的情景,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不易以及中國偉大建筑的來之不易。對本節課的學習也會更加認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從歷史故事中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
三、組織實踐活動,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只是局限于教室中,還應該體現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以及學習生活,教師應該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同時,教師也可以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來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例如,在我校,我們會有傳統文化主題的社團活動,活動的形式主要有古詩詞大會、漢服展示、剪紙活動等等。每次組織活動,教師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夠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傳統文化的氛圍,進而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而激發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內容的興趣,自覺地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和繼承者。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語文課堂發展以及學生自身素養提高的必然要求。教師要主動承擔起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將傳統文化的內容與語文知識有效地結合,給予學生一種新奇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姚永峰.小學語文課堂引入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策略[J].學周刊,2020(03):93.
[2]周冬梅.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