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海
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點課程,也是讓很多小學生頭疼、畏懼的難點課程。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學習過程往往枯燥、乏味、單一,若小學生不能從數學知識、解題中發現數學的魅力和樂趣,就經常會在解題時溜號。這是造成小學生答題錯誤率高、馬虎現象嚴重的根源之一。部分小學生的知識網絡構建較弱,不能有效將相關聯的知識聯系在一起記憶,遇到相關題目時容易走彎路,增加計算量。這是導致小學生數學解題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從小學生數學解題錯誤的原因入手,分析并探討提升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具體策略,希望可以為提高小學生整體數學水平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能力;策略
一、小學生解題錯誤原因概述
(一)對數學知識掌握不牢固
數學本身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數學概念、定理、公式都十分抽象,本身記憶難度就很大。再加上大部分數學公式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前提條件,需要小學生記憶的點很多。若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牢固,就會導致不能用公式的地方用了,該用概念的時候沒用,影響解題的正確度和效率。
(二)對解題技巧掌握不多
隨著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時間越長,積累下來的數學知識點越多,能夠綜合進行考核的題型就越多。當遇到多個知識點綜合考查的題目時,若小學生不能有效理順各個已知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不能按照一定的解題技巧分解題目,很容易出現錯答、漏答、單位轉換錯誤等問題,最終出現浪費了大量時間卻得不到分數的情況。
(三)受到思維定勢影響
在數學學習中,小學生的思維定勢往往是依葫蘆畫瓢來的。當小學生沒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只能依照例題的解題思路、解題過程、解題順序來解題時,就形成了思維定勢,題目稍有轉換、拐彎就不知所措。
二、提升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扎實小學生的數學基礎
扎實的數學基礎是小學生學好數學、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數學概念、定理、公式都是小學生解題的抓手和工具。若工具不能用好反而會影響小學生的解題質量和效率。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總結小學生出現解題錯誤的關鍵點,例如:歷屆小學生都在這樣一道題上摔過跤:“周角是一條射線,這句話對還是錯?”很多小學生都認為這句話是對的。小學生做錯這道題的原因在于周角看起來是很像射線,又沒有確實掌握周角和射線的定義。因此,在四年級上冊中教學周角時,教師要強調“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一周后得到的角叫做周角”,教學演示時也要強調射線和周角的關系,讓二者的關系和區分引起小學生的重視。不僅是周角和射線部分的教學要這樣強調,其他存在聯系和區別的概念教學時,教師也要做好強調工作,幫助小學生構建起數學知識之間的網絡架構,幫助小學生區分易混淆的概念。
(二)教導小學生一定的解題技巧
解題技巧是一個比較具有欺騙性的敘述方式,數學解題其實并沒有捷徑可以走,沒有技巧可以用,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的解題經驗。歸根結底,數學問題解答只需要學生找到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教給小學生的第一個解題“技巧”就是讀題,將用文字描述的數學關系用數字、算式的形式呈現出來,有時候會讓問題一目了然。比如:第1天種了5棵樹,第2天種了/增加了/增加至6棵樹,問兩天一共種幾棵樹?兩個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分別是5+6/5+(5+6)/5+6,文字與數字之間轉換清楚了,題目迎刃而解。教師要教給小學生的第二個解題“技巧”就是數形轉換,將已知條件中的數字關系與圖形關系相互轉化,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往往能找到解題的下手處。比如:在長8m、寬5m、高2m的滿水水池中立入兩根長3m、寬2m、高4m的石柱,問溢出水的體積?這道題已知條件是體積,問題問容積,很多學生就懵了。阿基米德原理告訴我們滿水水池中溢出水的體積與進入物體的體積相等,很明顯這道題就是求石柱立入部分的體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水池和石柱的關系按比例畫下來,以1cm線段代替1m的尺寸,這樣就可以發現石柱立入部分的長寬高,進而求解。教師要教給小學生的第三個解題“技巧”就是多做題,多積累錯題,經多見廣也就見怪不怪。
(三)打破思維定勢的負面影響
思維定勢是一種思維現象,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思維定勢能夠幫助我們根據前輩的經驗來解決常見問題,也會在遇到新問題時限制住我們的思維。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小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鼓勵小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經過驗證是可行的、正確的,即使不那么正規、不那么簡潔,也要給予鼓勵和肯定。多一種解題思路的認識,就能夠幫助小學生在遇到難題時多一條路可以走,避免被思維定勢困住。
結束語:
錯題是一面鏡子,能夠真實反映出小學生在知識點掌握、運用、計算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和薄弱,也能夠真實反映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疏漏。因此,錯題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需要教師和小學生引起對錯題的重視,從錯題中分析原因進行針對性提高,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貴州省羅甸縣第四小學 王永紅. 小學生閱讀素養促解決數學問題能力提升策略[N]. 科學導報,2019-11-19(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