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媛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語文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頗有以語文為重的意味。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更勝從前。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對于開拓初中生的文化視野、增強文學修養、豐富精神世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文言文教學也是教學中的難點,給教學的有效進行帶來了一定的困擾。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借助新課改的機會,及時地轉變教學理念,針對教學的弊端,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以期促進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進行。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教學情境;創作背景;知識框架
要想尋找合適的教學策略,首先要對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對于學生而言,文言文年代久遠,和現代人的表達方式有著很大的區別。而且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多是采用語句翻譯、字詞講解、句式分析等方式,嚴重破壞了文言文的美感。在這種固定的教學方式下,很難培養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興趣?;诖耍疚膶⒑喴卣勔徽勑抡n改下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策略,以供大家參考。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幫助學生高效學習的最大動力。有了興趣,學生就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學習的狀態就會更好,所以要想提高學生文言文水平,首先要做就是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興趣。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大都是寫景抒情的美文,意境開闊、境界高遠。為此,現代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文言文的美感。情境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具有一定情境性的場景,促進學生認知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以便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比如,在教學《三峽》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創設多媒體的情境。對于三峽,歷代文人騷客多有吟詠,這篇文言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三峽景色奇絕,兩岸高山對峙,江中水流湍急,雄奇險拔、清幽秀麗。但是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缺乏一定的生活閱歷,絕大多數都沒有去過三峽,僅靠教師的描述難以想象出來,自然體會不到文言文的美感。為此,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尋找三峽的旅游宣傳視頻,組織學生進行觀看,這樣既可以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也可以借助視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三峽的美麗風光,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這樣學生再理解起來就會簡單一些,也有利于學生將視頻內容和文言文相對照,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講述創作背景,促進情感認知
文言文教學和古詩詞教學一樣,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單獨拿出來講解,要放回歷史長河中,從整體上進行把握。要想提升學生解讀文言文的能力,給學生講述創作背景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在寫作背景中,學生可以對作者的人生際遇、創作初衷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樣有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對文言文的解讀就會輕松一些。而且向學生講述作者的生平事跡、時代背景,也可以增加學生的史料,開闊眼界。
比如,在教學《陋室銘》時,教師就可以簡單地說一說作者創作這篇文言文時的背景。當時劉禹錫來到和州這個地方。當地的知縣見劉禹錫不受朝廷待見,于是有意為難他。先是安排他住在遠離市區的城南,見劉禹錫并無怨言,反而自得其樂,于是又把他安置在更偏遠的地方,居住的面積更小,但是劉禹錫依舊不為所動,安然若素,于是知縣惡向膽邊生,把他調到縣城中間的地方,只給他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這才有了這篇著名《陋室銘》。這樣學生就明白劉禹錫為什么住在這樣的陋室,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表露的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三、注重總結歸納,構建知識框架
文言文和現代文不同,它其中有很多特殊的文言現象,需要學生去理解和記憶。掌握這些知識對于學生讀懂文言文、學習文言文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單純地為了應付考試,而是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技巧,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學生就可以接觸浩如煙海的文言書籍,從中汲取精神養分。文言文的特殊現象有很多而且這些知識都比較分散,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進行總結歸納。
比如,通假字,“不亦說乎”中的“說”,通“悅”,愉快的意思。一詞多義,“會”有適逢的意思,如“會天大雨,道不通”;也有匯集的意思,如“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而且很多知識點都不是在一篇文章出現的,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對于特殊句式的判斷方式和翻譯方式,都有一定的規律可言,為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利用好課內文章,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除此之外,學生平時在接觸課外文言文時,要注意利用好工具書,查閱之后及時地記錄下來,并時常翻閱,這樣才能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總之,要想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是表達方式和現代人迥異的文言文。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把握好文言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斷地優化教學策略,以期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彩彥.淺析如何優化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J].學周刊,2019(28):72.
[2]付家艷.談如何有效開展初中語文中的文言文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9(2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