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麗
摘 ?要:如今我國正處在踐行素質教育的關鍵階段,其中語文學科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堂教學質量的保障可以說是每一名語文教師的責任。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要積極履行這份責任,以可行的教學策略一改“灌輸教學”之風氣,從而構建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多媒體技術;合作化學習;朗讀習慣
語文學科自學生接觸九年義務教育開始便是重要基礎課程,所以至今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高效課堂”一詞廣泛流行于現如今的教育教學當中,這說明始終有低效課堂的存在。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對待教學活動,我們要對癥下藥,找到造成課堂低效性的原因,從而以有效的教學策略獲取最大的課堂效益。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作如下論述。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
隨著科技變化的日新月異,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廣泛應用為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文本內容的情境當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更要以不斷學習之心,去學習新時代下的新興事物,以多媒體技術為課堂教學增光添彩,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構建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這首詞時,首先,我為學生介紹了作者的生平,使學生認識到了毛主席的偉大之處,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毛主席發布這首詞的時代背景,進而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我引導學生學習了本文中的字詞,并在多媒體技術展現了一幅“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分別帶領學生對上下闋進行了深入分析,進而幫助學生總結了這首詞的層次思路和寫作方法,使學生懂得了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為文章所帶來的作用。最后,我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融入到了這首詞的境界當中,切身感受到了詞人的人格魅力與詞的語言之美,培養了學生樂觀、堅定、自信的生活態度,以及欣賞詩詞的能力,確實構建出了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
二、開展合作化學習
我國國學大師范增先生曾提出了“七若”的標準,以教學的觀點來看,其中“若游戲之狀態也”就是要學生在課堂上要做到不拘泥、灑脫。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務必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開展合作化學習,再以引導性話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從而在以該策略實現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同時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的習慣。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山水畫的意境》這篇課文時,首先,我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嘗試找出文中的核心概念、主要觀點、所用實例以及結論。然后,我將學生劃分成了學習小組,讓學生對自己所找內容與組內其他成員進行了交流,由此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團結協作意識,同時要求學生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的論述思路。之后,我派小組代表,說出了每段的關鍵句,進而幫助學生進行了歸納總結。最后,我要求學生細讀課文,談論了對議論文的認識和看法。這樣,我通過在課堂中開展合作化學習,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擁有了自己的主見,從而幫助學生養成了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切實實現了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培養學生朗讀習慣
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識文斷句,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文本語言中作者所融入的感情,而讓學生深刻理解文本內容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朗讀。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要重視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朗讀環節,使學生在朗讀情境中感受語言文字所滲透的美,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養成朗讀的習慣,為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語文知識增添助力,進而完成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時,首先,我為學生簡要介紹了作者和文中的生難字詞。緊接著便為學生播放了這篇文章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根據錄音正音、劃分文中節奏。然后,我讓學生嘗試默讀文章理解文意,再大聲讀文章,讀出節奏、語氣和感情。當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文章內容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我開始帶領學生深入研究課文,幫助學生歸納了文章的層次結構,使學生了解了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由此讓學生充分明白了生與義之間的關系。最后,我引導學生概括了文章主旨,對學生說道:“物欲橫流,我希望大家不要在現實生活中迷失了自己?!边M而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加強朗讀環節,使學生意識到了朗讀對學習語文帶來的良好作用,從而促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朗讀習慣,并讓學生在這篇文章的學習當中,知道了古為今用的道理,意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跨時代的穿透力,充分完成了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有很多,但是如何有效構建,需要身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去積極學習教學理念,從而發揮自身拋磚引玉的作用,實現學生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蘇集成.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增強初中語文教學效果[J].傳播力研究,2018,2(27):207.
[2]郭玉蓉.淺析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甘肅教育,2018(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