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當前高中生普遍對政治課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多半是機械性式的記憶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無法提高政治學習效率的,為了提高學生政治的學習效率,實現高中政治的有效教學,激發高中生的政治學習興趣就顯得很重要了。本人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本文中對如何激發高中生的政治學習興趣做一個淺析。
關鍵詞:高中政治;激發興趣;問題探究;引用案例;課外擴展
政治在高中階段是一門重要的課程,高中生是否能學好政治課對學生的學業有很大的影響,針對當前高中生對政治學習缺乏興趣的問題,教師應該做出解決方案,以期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本人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認為,問題探究、引用案例、課外擴展等等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好這三個方法就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實現高中政治的有效教學。
一、問題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當前的高中生對政治學習不感興趣,是因為學生沒有找到政治學習中有趣的點,所以造成學生認為政治的學習是枯燥的沒有趣味性的,而教師找到了政治中有趣的點,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來探究就能起到激發學生政治興趣,讓學生重新認識政治課程的作用。教師尋找有趣的知識讓學生來探究,需要找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學生都便于接受理解的例子,這樣利于學生發揮思維積極地投入到問題的探究中。
比如,在學習“我國政府受人民監督”這一節時就可以在課堂上引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加以討論,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么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節目的收視率非常高,它和監督有什么關系?焦點訪談節目是學生都看過的,對節目的內容都了解,利于學生的討論。小明同學說:“焦點訪談收視率高是因為它經常報道與民生相關的內容,報道的都是人民群眾所關心的問題”;小亮同學說:“焦點訪談起到了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能使人們了解不為人知的事件”;小紅同學說:“焦點訪談用事實說話,敢于揭露一切不合理非正義的事件,是權威的媒體,所以人們喜歡觀看,收視率很高”。教師通過恰當的引導就能使學生的認識到一個嶄新的高中政治內容,拉近政治課與學生的距離,有利于激發高中生的政治學習興趣。
二、引用案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不喜歡高中政治課程是因為課本知識理論性較強,這是主要的原因。這是一個無法很好規避的問題,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然政治課本里關于理論性的知識較多,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多引用一些案例來輔助教學,同時利用案例的趣味性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這樣可以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教師所舉的案例可以來自課本,也可以是教師搜集來的資料,目的是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政治的有效教學。
教師在教授“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一節時,就可以向學生舉一些例子向學生更好地介紹關于我國經濟制度的問題。如,教師在介紹公司的時候就可以向學生說:“我國的公司分為國有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國有公司如中國移動、中國石油、國家電網等等都是國有企業;有限責任公司比如小米、華為等等企業都是有限責任公司。”用通俗的方式向學生介紹公司的類型可以便于學生理解理論性偏強的知識,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對高中政治的有效教學是有益的。
三、課外擴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地向學生做一些課外知識的擴展,因為政治課程的理論性偏強,學生了解課外知識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政治課程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課外擴展的部分可以是知識內容,也可以是一項活動,只要能對政治課堂起到補充的作用,能夠激發學生政治學習興趣即可。
例如,在必修一的探究活動中有一個模擬招聘會的活動,招聘會屬于就業的內容,也是政治學習的一部分。在教師的組織下可以讓學生進行一個招聘會的現場模擬,模擬招聘會教師要布置場地,教師可以把教室改裝成一個招聘會的現場樣式。在招聘會開始之前還需要教師安排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面試官和應聘者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需要準備不同的材料。面試官要準備好面試時的語言,讓應聘者做自我介紹,向應聘者介紹自己的公司和所招聘的崗位及職責等等;應聘者需要準備的資料有自己的簡歷,在面試時所要說的語言,比如,自我介紹的內容以及自己的個人期望等等。在準備完成后就可以開展模擬招聘會了,在招聘會中能讓學生感受到一個不同的政治課堂環境,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政治課堂,也有利于通過這個活動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
總結:
高中生學習政治課程首要的就是興趣,而興趣是高中生所缺乏的,教師就要想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政治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靈活選擇,但問題探究和模擬現場等等的方法是學生所樂意接受的,收到的效果也是最佳的。
參考文獻:
[1]高繼順. 淺談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 中國校外教育,2018,No.636(16):98.
[2]侯德麗. “互聯網+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 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No.231(0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