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曉燕
摘 ?要:教育對初中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有很大的作用,在初中是學生能夠接受教育的較佳時期,在這期間需要教師做好引導作用。不僅要教學生學習知識,更要培養并且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將學生培養成優秀的人才。語文這一學科對學生來說必不可少,在課本中有許多優秀作品供學生學習研究,不論在課堂上還是課外都會使用語文,可見語文這一學科對人的影響。故而需要在青春時期加強對語文的學習,增強自身的涵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人文素養;培養
引言:
初中語文是初中生一門必學學科,語文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初中階段也是學生的重要成長階段,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著重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一同抓起學生的外在和內在品質。在家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學生在學校度過的時間往往比家中的時間長,因此教師對初中生來說是一個關鍵人物,需要做好各項工作,培養好當代青年學子。
一、剖析語文課本教材,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能夠列入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相對來說基本都是對學生有利的,能夠從中學到或多或少的知識,明白一些簡單或者深奧的道理[1]。但有許多文學作品需要品讀并且仔細分析才能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初中生一般能夠理解淺顯易懂的作品,較為深奧的作品則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才能明白和理解。例如七年級所學的課文《春》,作者通過描寫春天的美景來表達出自己對春天的的喜愛之情以及一年之計在于春,在春天希望無限,活力無限的思想感情,同時這篇文章需要學生在細細品味景物后對文章進行剖析才能得出結論,教師在授教時需要做好引導工作,帶領學生剖析柯本教材,并且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這一課的人文精神對初中生的成長大有脾益,教會學生懂得利用好時間。
二、加強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體驗感
無論是怎樣的環境只有自身經歷后才會有深切的感悟,故而在課堂開始前教師需要做好備課工作,準備好需要上課的文學作品后可以對文學作品進行情景設計,讓學生親自演繹作品中的故事以及人物對話,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悟。例如九年級語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寫了金錢與親情,主要寫金錢與親情的關系。在文中有一段故事情節是在船上相遇,對于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可以請學生對此進行演繹,設置場景加強學生對故事的體驗感,詳細描寫對話以及生動描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此種方法比教師直述故事更加有體驗感,從而引發學生對此小說的深思,明白其中的人文精神,起到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用。
三、教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教師,那么對學生來說也是一件比較可悲的事。教師在教育學生中不僅只是傳授學生知識,還要以身作則,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此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當教師起到一個好的表率作用,那么學生也會不自覺的進行模仿,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自我的人文素養,塑造了一個優秀初中生的人格形象。
四、引領學生自主學習,互幫互助
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往往只是教會學生某種知識而不是真切領悟到其中的道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越來越多課堂著重注意學生的自主學習,分小組進行討論學習,互幫互助、彼此彌補[2]。在語文課堂中同樣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文學作品有些很難理解,可以試著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影響學生的往往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個體,一個是同伴,故而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學生有一定的幫助。例如課文《背影》,這篇課文描寫的是這世間最為真摯的父子情懷,文中描寫了部分父親背影的畫面,作者所描寫的背影想體現什么呢?這個時候就需要對文章進行剖析后挖掘出其中的人文精神,作者在文中回憶起父親的背影是想要表達出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在這樣一篇簡單的文章背后蘊含的作者對父親濃濃的思念之情,教師在教這篇文章的時候要注意引領學生對這篇文章所描寫的畫面進行分析從而來體會其中的人文精神。
五、在課外增加語文的實踐活動
學生只在課堂上學習語文遠遠不夠,在課堂外需要學生去積極參加與語文有關的時間互動,例如學校舉行朗誦比賽或者征文大賽,通過朗誦體會詩詞和文學作品中不一樣的人文精神。通過參加征文大賽能夠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使自身的寫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在社會上也可以參加這樣的實踐活動,從中學習課堂學不到的內容,對初中生來說大有脾益。
六、結束語
由此看來語文學科對初中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做好引導作用的同時還要做好表率作用。在初中的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在課后學生也需要學會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為自身以后的成長路做好準備,努力提升自我,成為一個綻放光芒的人。
參考文獻:
[1]呂向銘.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研究[J].課外語文:下,2017(2):89-89.
[2]于滿山.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研究[J].考試周刊,2018(13):51-51.
[3]郝亭亭. 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研究[D]. 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