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釋熠
摘 要:就目前來說,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仍然有待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還望能有所借鑒意義。
關鍵詞:教學方式;有效性;生活;多媒體;益智;動手
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學領域十分有研究價值的一個問題,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向來不是很高。我雖然只工作兩年,但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這一問題有些研究,現分享如下。
一、重視數學知識與生活的關系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數學是一門復雜的、抽象、邏輯性強的學科,也是一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這一點在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
比如,“三角形”是所有數學圖形當中最為基本、最為重要的圖形之一,它蘊含著豐富知識內容和固有特性,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熟見的圖形。在講授“三角形”這一圖形知識時,筆者就用生活中的實際素材進行了課堂教學。在授課開端,筆者先引入了“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條首尾相接的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然后筆者拿出了一個教學用的“三角尺”,問道:“這個尺子是什么形狀?”學生們答道:“三角形。”“它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然后筆者引入了三角形最重要的特性,“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筆者講道,“三角形是具有穩定性的。自行車的車架就是三角形的,因為將車架做成三角形后自行車騎行起來才更加安全。”于是學生們都發出了豁然開朗之聲。將數學知識和生活中的實際素材結合起來會使數學教學更加形象化,學生們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教學發展
傳統的數學教學使小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他們年齡尚小,無法在枯燥的學習中持久保持注意力。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們的年齡特點,設法在教學中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之變被動為主動,而多媒體信息教學技術便能很好地達到這一效果。
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在于它能將難以描述的圖形做出生動的展示,并伴隨圖形做出詳細的解釋和說明,其中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有效地發散了學生們的思維,使之動腦思考。同時在教學中,使學生們加深對圖形知識的了解和鞏固。
比如,在教授“梯形”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就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將這一圖形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做出了詳細講解,筆者將事先準備好的課件在幻燈片上做出了展示,首先是它的概念,“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為梯形,平行的兩個便是它的底邊,長邊叫下底,短邊叫上底,另外兩邊叫腰,兩底之間的垂直線段叫梯形的高,梯形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在圖片上,筆者對梯形的四條邊和高做了不同顏色的線條標注,讓學生們一目了然。緊接著是梯形的周長公式,設梯形的上底為a,下底為b,兩邊為c、d,高為h,則其周長L為“L=a+b+c+d”。最后是梯形的面積公式,“s=(a+b)×h/2”。在展示的過程中,筆者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梯形的四個邊長做了拆解,并再次組合,形成了一個動態畫面,然后將公式標明在一旁。在講解梯形面積時,用陰影背景對梯形做了圖形填充,并用動態圖形變化對圖形的面積公式做出了詳細解釋。這樣一來,學生們便對梯形的各個知識點有了一個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對接下來綜合題型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注重學生動手實踐、培養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勤于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有利于擺脫單純的知識講授帶來的乏味,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學習態度更加積極。小學生年齡尚小,好動愛玩,對未知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小學生了解未知的方式簡單直接,就是通過看、聽、觸等感官感受未知事物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在探索未知世界時,動手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在學生動手前,布置一些任務,讓學生去探究,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比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二)”這一小節時,其中涉及平移和軸對稱,在給學生就平移和軸對稱的基本概念進行講解之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幾個簡單的任務:第一,畫出幾個軸對稱圖形,用剪刀剪下來,并用筆在圖形上畫出它的對稱軸。第二,給學生一張提前準備好的方格紙,首先在中間隨便畫一個簡單的圖形,然后根據教師給出的指令,像“向上平移6格”“向下平移4格”“向左平移5格”等,畫出平移后的圖形位置。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們對平移和軸對稱的認識獲得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課堂的氛圍也更加熱烈,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總而言之,追求課堂的有效性應該貫穿每一個教師教學生涯,就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固守單一的教學方式,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希望諸位能夠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越來越有效。
參考文獻:
[1]胡丹.數學教學中對多媒體使用的幾點思考[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2]郭彩艷.從小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數學教學[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