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達源
摘 要:在以往的高中化學教學當中,化學教學課堂的氛圍一直比較沉悶,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致不高,不能真正愛上高中化學教學。鑒于此,在高中化學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采用趣味教學對學生進行化學知識的講解,以此可以讓學生在一個比較輕松的氛圍當中掌握有關化學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水平。
關鍵詞:高中化學;趣味教學;巧妙導入;生活教學;創設情境
在高中化學教學當中,隨著趣味教學的理念在化學教學課堂當中的不斷滲透,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之時,已經更加注重采用合適的方式,來增加化學教學課堂的趣味性,以此使學生產生對化學教學的興趣,并使學生將化學學習當成一種享受,從而不斷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效果。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當中,教師要重視趣味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課堂當中的應用,以此可以讓化學教學更加適合學生的需求,從而可以早日實現高中化學教學目標。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高中化學教學當中趣味教學的應用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借助實驗進行巧妙導入
高中生的好奇心較強,對于未知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索欲。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一開始就為學生演示一些與教材當中的新知識有關的實驗,并以此對學生進行巧妙的導入,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設計非常精美的導入,還可以比較容易地為學生引出教材當中的化學新知識。
例如,以《金屬的化學性質》為例,一上課,我先為學生演示了“水點燃藏有金屬鈉的酒精燈”的實驗,并結合此次實驗,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水是怎樣點燃酒精燈的呢?上述實驗的真相是什么呢?然后,我引導學生利用本節課將要講述的內容進行了回答,即酒精燈內藏有金屬鈉,鈉與水發生了反應。最后,我結合學生的回答說道:同學們,你們說的非常正確,那么,金屬鈉與水發生了什么反應呢?為什么可以點燃酒精燈呢?金屬鈉還有哪些性質呢?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金屬的化學性質》,共同學習一下吧。這樣,教師通過借助實驗,對學生進行了巧妙的導入,不僅為學生設計了非常精美的導入,還比較容易地為學生引出了教材當中的化學新知識。
二、聯系實際實施生活教學
在高中化學教學當中,將化學教學與學生實際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自己喜聞樂見的場景中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可以避免學生進行機械的化學學習。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當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實施生活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讓化學教學與學生實際零距離的目標,還可以提高學生進行化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以《玻璃、陶瓷和水泥》為例,在講述教材內容時,我先讓學生相互之間討論了自己在生活當中見到過的玻璃制品,并利用課件為學生出示了生活當中常見的玻璃制品。然后,我根據教材當中的內容,讓學生思考了以下問題:1、什么是晶體呢?2、什么是玻璃態呢?玻璃為什么沒有固定的熔點呢?3、玻璃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什么用途呢?4、如何減少玻璃垃圾呢?使學生通過探究上述問題,了解了玻璃在生活當中的重要性。之后,我讓學生討論了自己在生活當中見過的陶瓷制品,并讓學生列舉了自己所知道的水泥在生活當中的應用實例,并結合學生的講述,為學生講解了本節課的有關知識,從而不斷降低了學生掌握本節課知識的難度。這樣,教師通過對學生實施生活教學,不僅實現了讓化學教學與學生實際零距離的目標,還提高了學生進行化學學習的興趣。
三、運用電教手段創設情境
在高中化學教學當中,教師采用電教手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將教材當中的化學知識以比較靈活多變的方式為學生呈現出來,以此可以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學生進行化學學習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當中,教師要重視應用電教手段進行情境的創設,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可以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化學教學。
例如,以《純堿的生產》為例,在講述教材內容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了侯德榜先生的有關資料,并讓學生相互之間討論了自己對聯合制堿法的認識。然后,我結合教材當中的內容,為學生講述了聯合制堿法的有關內容,并讓學生思考了以下問題:1、聯合制堿法有哪些優點呢?2、聯合制堿法與氨堿法有什么異同之處呢?3、在生產過程當中,是先通入氨氣呢還是先通入二氧化碳呢?為什么呢?使學生通過分析上述問題,加深了自身對聯合制堿法的理解。最后,我結合本節課講述的內容,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了幾道與本節課內容有關的例題,讓學生進行了解答,以此不斷鞏固了學生掌握的本節課的有關知識。這樣,教師通過應用電教手段進行情境的創設,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還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了化學教學。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教學當中,教師要能夠充分認識到趣味教學在化學教學課堂當中發揮的作用,并積極探索各種能夠增加化學教學課堂趣味性的方式,以此不斷提高學生探索教材當中的化學知識的熱情,并實現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崔曉輝. 對當前高中化學課堂趣味元素的應用與分析[J]. 高考,2016(24).
[2]王衛霞. 趣味性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內蒙古教育,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