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連慧
摘 ?要:物理教材中的知識源自于日常生活中,通過教學將物理知識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是現代化教育教學的目標,所以說,脫離實際的物理教學是不切實際的。在現代化的物理課堂中,教師要重視對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問題,在課堂中運用生活化的元素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發現物理和實驗的聯系,從而發揮生活化教學法對物理教學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設計問題;開展活動;進行實驗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動力來源就是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枯燥的知識很難讓他們提起學習的欲望,而將物理知識生活化,在枯燥的知識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學生在貼近生活的學習中可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鑒于此,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熟悉感,幫助學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識,從而提升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設計生活化問題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一些學生熟悉元素,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學生掌握知識的難度,還可以讓學生在過程中發現物理知識的樂趣。學生最為熟悉的就是日常生活,在現代化的物理課堂中,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設計問題,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問形象化轉變,學生可以在比較熟悉的環境中學習,同時還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發揮了生活化教學法對物理教學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學習《浮力的利用》時,結合實際設計生活化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增加對知識的熟悉。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之前我們學習了浮力的相關知識,對這部分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大家可以想想,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呢?分別是什么原理。”我講完之后學生開始帶著問題認真思考,在思考了一段時間之后,一個學生說:“氣球就是利用浮力的原理飛上天的,氣球中的氣體是氫氣或者氦氣,比空氣的密度小。”另一個學生說:“輪船也是利用浮力的原理在海上航行,輪船下方是空心的,可以排開更多的水,增大浮力。”這樣,通過在課堂中設計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學生可以從中發現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系,還能提高他們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了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開展生活化活動
生活化元素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而最直接的形式就是開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在以往的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書本和教師的講解上,就算領悟能力再強,也很難深入掌握知識的內涵。鑒于此,物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的活動,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有效發揮了生活化教學法對物理教學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學習《摩擦力》時,開展生活化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在認識了幾種力之后,今天我們來認識生活中處處存在的一種力,也就是摩擦力,現在我們來感受一下摩擦力的作用吧。”我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上,分別在水泥路和橡膠跑道跑步,讓學生在運動中感受摩擦力。一個學生說:“橡膠跑道表面粗糙,有更大的摩擦力,可以讓跑步更加有力。”另一個學生說:“水泥路表面平坦,如果鞋底也光滑的話,很容易打滑摔倒。”這樣,通過開展生活化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物理知識,同時還增加了課堂中的趣味,有利于發揮生活化教學法對物理教學的促進作用。
三、進行生活化實驗
以往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比較注重給學生傳授理論化的知識,教出來的學生比較理論化,特別是在實驗教學方面,教師為了節約課堂時間,一般都是采用口述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形成了對教師的依賴,缺乏創新能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進行生活化的實驗教學,給學生親自操作實驗的機會,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見聞來理解實驗,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從而有效發揮生活化教學法對物理教學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學習《串聯和并聯》時,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實驗,可以讓學生在實驗中發現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在我們的家里可以發現,有時候一個房間的某個燈泡壞了,其他的燈泡也就不能用了,而有的房間則不受影響,這其實就是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區別,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實驗探究一下吧。”學生開始動手操作實驗,在過程中我引導他們利用生活中的經驗來進行實驗,這使得學生的實驗過程更加順利。這樣,通過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實驗,學生在過程中對物理的理論知識認識更加深刻,還提升了自身的動手能力,有效發揮了生活化教學法對物理教學的促進作用。
總之,物理學科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教師應該重點對待,學生經常抱怨物理的學習難度高,而且過程枯燥,教師可以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法進行授課,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發現物理的樂趣,從而有效提升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黃英霞.淺談生活化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如何開展[J].學周刊,2018(19):72-73.
[2]陳君.初中物理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17):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