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成新
摘 要:數學是縱橫和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基礎學科,是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中之重,學生通過有效的小學數學學習不僅可以學習基礎的知識、形成良好的能力與素養,還能夠為高年級學習和未來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做好鋪墊。那么,究竟如何促進并實現學生有效的數學學習呢?這還需要從實現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做起。對此,本文將從巧妙運用教學情境、創新課堂教學方法、運用生活實例教學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實現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具體措施和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教學方法;探究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轉變落后的教學行為和方式,調整教學結構、策略和體系,以改善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進而全面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可以獲得知識、情感與能力的全面發展。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受應試教育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新課程標準的認識程度不夠,導致數學教學仍無法實現向有效性的邁進和提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走出傳統觀念的束縛,深入掌握新課程標準的內容與實質,從小學生的基本認知和學習特點出發,積極探索各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才能夠實現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彰顯出數學的獨特魅力。
一、巧妙運用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動力
學習動力是學生學習的前提與基礎,如果沒有強大的學習動力,那么學生是無法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有效教學也就無從實現。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巧妙地運用教學情境來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具體而言,數學教師既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圖片展示、動畫演示和視頻播放等功能來為學生呈現知識,創設出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想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向學生講解趣味歷史故事,來創設靈活的故事情境,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動機。
例如,在教授《長方體和正方體》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以及頂點的含義,由于本節課程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空間局限,為了加快學生們知識理解的速度,提高學生們的學習動力,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首先,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示長方體和和正方體的空間結構圖,讓學生們初步感受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然后,筆者再利用多媒體對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等知識點進行全面的分析。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巧妙運用教學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最終效果。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來實現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首先,教師需要轉變自己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從學生的認知和需求出發來提出各種問題;其次,教師需要肯定并發揮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給足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時間,促使學生可以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質疑,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分數乘法》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理解并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為培養學生們自主探究的能力,筆者結合課程內容設置了一些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主動思考。提出問題后,筆者給予學生們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鍛煉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會根據問題的難度對學生們進行一些指導,幫助學生們更好的理解知識。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運用生活實例教學,提高學習理解能力
生活是數學知識產生的來源,生活中蘊藏著許多關于數學知識的案例,這些都可以成為數學教學的有效素材和資源,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內容。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將教學的思路與范圍從原來的教材課本拓展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去,注意觀察、挖掘并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案例、素材和資源,巧妙地融入和運用到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去,促使學生可以以生活視角去理解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和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授《分數除法》這部分知識時,實際上,分數類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為了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理解能力,筆者在課堂中融入了生活元素,利用生活中的現象對學生們展開教學。當學生們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時,學生們的思維立即活躍了起來,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運用生活實例教學,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總的來說,有效教學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努力奮斗的目標和堅持不懈的追求,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保障。因此,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遵循基本的教學規律和原則,通過巧妙運用教學情境、創新課堂教學方法、運用生活實例教學等策略的運用,來推進數學教學的轉型升級,從而實現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王帆.淺談提高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方法[J].學周刊,2019(14):76.
[2]高君,王爽.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方法淺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0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