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敏
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人們對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同時也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美術知識和繪畫技巧,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只有學生具備想象能力,才能更好地進行創造。也只有學生在具備一定想象力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美術學習。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想象力;培養策略
一、結合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認識事物以具象思維為主。而對于想象力而言,需要在已有表象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思維加工,最終形成新的表象。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應注重形象素材的積累,并引導學生圍繞形象素材展開想象。表象來源與生活。因此,教師需要結合社會實踐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并且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能夠不斷積累感性認識,進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民美術版三年級上冊《我的小天地》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觀小朋友的房間,并與自己的房間進行對比,看看哪種布局更加實用、更加合理、更加美觀,并就調整布局的措施進行討論和探究。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感性素材,進而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將學生認為最佳的房間布局畫出來,將自己的想象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生的想象更加具體化。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二、以巧妙的導入激發學生進行想象
導入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門,新穎、巧妙的導入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接下來的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其年齡較小,自制能力不強,在學習過程中很難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經常會出現思想溜號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這會給教學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而通過引人入勝的導入,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基礎。在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動畫故事,或者播放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兒歌等。通過這種形式進行導入,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進而激活學生的想象。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民美術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春天的色彩》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首先可以向學生播放兒歌“蜜蜂做工”。在兒歌的帶動下,有的學生會跟著一起唱,有的學生會邊唱邊做動作,進而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同時也能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充滿興趣和探索欲望。在播放完兒歌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春天都有哪些色彩呢?”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與想象進行回答,有的學生會說春天有紅花,有的學生會回答春天有綠樹,還有的學生會回答春天有藍藍的天空等。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將自己理解的春天的色彩畫出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積極進行思考和想象,并且結合自己的想象進行繪畫。有的畫出了五顏六色的花朵,有的畫出了各種各樣的小草等,進而能夠展現出一幅幅春意盎然的景象。通過這種形式,首先可以通過巧妙、新穎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積極展開想象,進行創作。在提升學生想象能力的同時,也能起到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教學效果。
三、結合多媒體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不僅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而起到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多媒體具有視頻、聲音以及圖像等功能,可以將美術相關的知識內容以更加直觀、更加具體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還能起到激發學生想象力的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民美術版一年級下冊《彩線連彩點》這一內容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色彩,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的色彩,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教師展示的色彩聯想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比如教師展示出藍色,學生可以聯想到天空或者大海;教師展示出綠色,學生便可以聯想到小草和樹木;展示出白色,學生可以聯想到棉花糖、白面以及雪花等。再比如,教師在講解《春天的色彩》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春天的花草樹木以及溪流、小鳥、蜜蜂等事物,并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展開想象,想象自己在春天自然環境中游玩。多媒體可以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對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不僅可以提升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而且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炯雲. 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 西部素質教育,2019,v.518:78.
[2]張敏芬. 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策略[J]. 中國校外教育,2018,No.6381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