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娟
摘 要:在基礎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教師需要明確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授課,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知識的攝取與技能的獲得。本文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入手,主要依據“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抓好預習,明確要求”“精煉語言,留足時間”三個方面闡述了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在有效教學的理念引領下,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開始嘗試應用有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試圖為學生打造一個有效的語文課堂,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卻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有些教師將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照搬到課堂上,有些教師沒有在預習環節充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仍然以自己在課上的講解與指導為主。這些不良教學方法的應用使得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建構遇到了阻礙。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提出以下幾種能夠明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與教學方法的策略:
一、吃透教材,了解學生
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基于教材和學生,教師需要在課前利用充分的時間來進行備課。備課并不是為了上級檢查而應付的作業,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進行觀察,通過不斷的總結和分析來提高備課環節的有效性。首先,在教學前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包括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教學的流程,并做好課堂上學生的預設,以學生在課上的生成來隨時調整教學計劃。其次,了解教學內容與其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做好每單元的系統授課和總結,做好學生新舊知識間的銜接工作,為學生的學習降低難度,同時幫助學生建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再次,研讀有關學生認知特點與學習能力的書籍,從心理學的角度把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將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調整為學生樂于接受的。最后,了解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在教學設計時融入學生喜歡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在課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抓好預習,明確要求
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意識,需要教師明確的指出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預習是課堂教學中常常采取的方式,而要想使預習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果,教師就必須明確學生的預習要求,讓學生能夠通過課文的閱讀來明確自己所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內容,或者是通過課本內容的分析大概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好充分的鋪墊。但重要的一點是,如何激起學生的預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學生的預習方式來達成這一目標。
例如,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預習微課,讓學生借助微課在課前做好預習。相比單純的要求學生進行古詩的朗讀和背誦,微課融入在預習環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首先,利用微課展示九月九日,讓學生分析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并系統性的展示九月九日重陽節的相關介紹。其次,組織學生分析題目中的“憶”與“山東”的意思,通過王維的簡單介紹讓學生明確這首古詩是王維在17歲異地過重陽節時有感而發所寫的。最后,進行詩句內容的主要解析,讓學生能夠基本明確這首詩講解的主要內容。這種預習形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微課中形象的畫面能夠讓學生對詩句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
三、精煉語言,留足時間
教師在課上用于知識講解的語言在精不在多,課堂學習的過程主要是督促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為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留出足夠的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所謂教學語言的精練,主要是指教師在課上進行課本內容的講解時應該采取有效的誘導方式,避免采取“對不對”“是不是”等毫無意義的教學語言,主要是利用引起學生思考的語言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課上進行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童年的水墨畫》時,教師首先可以通過歌曲《童年》來進行導入,以悠揚的歌聲來吸引學生進行課文的閱讀。其次,帶領學生進行詩歌的朗讀,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這首詩歌的節奏,幫助學生進行后續的理解。再次,讓學生進行詩歌的朗讀,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教師:“現在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想一下我們學的這篇課文,能不能把詩歌中出現的主要事物說出來?”引導學生回憶詩歌的主要內容,鍛煉學生提煉信息的能力。教師:“詩歌中寫道:‘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笑聲為什么會蹦跳呢?”讓學生結合課文來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和分析能力。
總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對學生投入足夠的關注,在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做好學生的調研工作,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風格,將學生在課上的生成和發展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重視課堂教學前的預習環節,鼓勵學生在預習時進行問題的探究,并結合精練的教學語言來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為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留出足夠的時間與機會。
參考文獻:
[1]何穩國.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06):160-161.
[2]朱玲玲.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