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革利
摘 要:問題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線索,與以往直接向學生傳授現成知識的教學方式相比,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組織方式無疑可以啟發和誘導學生自主參與到知識內容的探索當中,從而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為此,筆者將談一談問題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式。
關鍵詞:問題教學;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顧名思義,問題教學法就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會出示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自主性的知識探索,并使學生得出正確知識結論的方法。簡單來說,這種教學方法的使用通常會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知識應用這三個基本的環節。不難發現,這種教學模式的合理應用,不但可以使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全過程,而且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這一理念無疑十分符合新課改深入推進的趨勢。為此,教師應該準確理解問題教學法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之上實施恰當的教學策略,從而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毋庸置疑,在問題教學法的實施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無疑是重要的起始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教師應該明白,發現問題這一環節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為此,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借助教學情境中的具體場景,可以逐步激發學生的疑問,從而引出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為教學活動的進行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為了引發學生對《圓的面積》這部分知識的疑問,我根據這一節的重點知識創設了教學情境。首先,我借助多媒體進行了動畫演示,動畫中演示的一匹馬被拴在了木樁上,此時馬正在吃草,近處的草已經被吃光了,正在吃遠處的草,這時繩子是緊繃的……結合這組動畫,我問學生:“同學們,大家可以從動畫中得出哪些數學信息啊?”觀察了一會兒之后,有學生回答:“這匹馬吃草的范圍實際上就是一個圓形,這個圓形的圓心是拴馬的木樁,圓形半徑的長度就是繩子的長度”,我說:“不錯,那么根據這個場景中的數學信息,可以設計哪些問題呢?”馬上有學生回答:“馬活動的最大范圍所構成圖形的周長是多少?”有學生補充說:“這匹馬最大能夠吃到多大面積的草?”我說:“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匹馬活動的最大范圍是一個圓形,圓形的周長我們已經學過了,那么圓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最終,通過這種方式,不但使學生自主引出了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而且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2.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在問題教學法的應用中,問題解決無疑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同時也是充分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應該利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加以解決。當然,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還不完善,所以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適度的點撥,以此來使學生的探究過程更加有的放矢,從而使學生取得更加理想的知識探索效果,進而使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在引導學生進行圓的面積的探索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動手操作活動。首先,我讓學生動手剪制三個圓形,然后分別將這三個圓形等分為10份、20份、30份,根據之前所學的圖形轉化方法,思考分割之后的圓形可以拼接成什么圖形。學生根據我的指導進行了動手操作之后,發現轉化之后的圖形近似于一個平行四邊形,而且當圓形的等分數量越多時,這個圖形就越趨近于一個長方形。接著,學生進行了更加全面的觀察,并且逐漸發現了近似長方形與圓形的特殊對應關系:近似長方形的長恰好是圓形周長的一半,而近似長方形的寬則恰好是圓形的半徑。之后,借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比較準確地計算出了圓形的面積。由此可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途徑是十分必要的。
3.實踐練習,知識應用
開展問題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而是要讓學生理解知識的應用途徑。為此,在完成基本的課堂教學任務之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與之相關的實踐練習活動,以此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
為了深化學生對圓形面積知識的理解,我設計了多樣化的實踐練習任務,如:大樹的橫截面是一個近似的圓形,如果將其視為一個標準的圓形,那么怎樣在不截斷大樹的情況下測量樹干橫截面大樹面積呢?不難發現,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對圓形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于是,我要求學生在課下測量任意一棵大樹橫截面的面積,并將自己測量的過程記錄下來。最終,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內化,而且鍛煉了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問題教學法是一種將教和學、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這種教學模式的合理應用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為此,教師應對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方式有更加熟練的掌握,從而逐漸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小金.基于問題教學法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9,(7):191.
[2]王東紅.淺析問題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