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仁
摘 要:教育孩子,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需要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更要學習新的育兒知識,這樣才能不與時代脫節。借助“社會情感學習(SEL)”項目,幫助家長能力提升。
關鍵詞:“社會情感學習(SEL)”家長能力;提升
“社會情感學習(SEL)”是基于兒童的發展需要,通過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家校合作等支持性環境的建設,在校內外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人際關系與積極氛圍。跟項目后期效果對比,反觀我們現在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1、家庭教育普遍受到重視,但受到文化程度、教育觀念、家庭經濟狀況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許多家長難以為學生提供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的家庭教育。相當一部分家庭的未成年人教育處于缺失、半缺失狀態,家庭教育仍屬于當前教育的薄弱環節。
2、受傳統觀念影響,家庭教育內容單一,重智輕德,教育方式傳統簡單,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
3、過高的學業期望值使得學生承擔了過重的學習壓力,而他們在興趣、特長、智力等方面卻得不到應有的充分發展。
4、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逐漸成為主流,但是溺愛型、權威型和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依然大量存在。學生在極端教育方式的影響下,道德價值觀、個性心理等方面極易受到扭曲。
5、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還不協調。
做為家長,大家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大家都在尋找教育孩子的線索和方向,可是最后都無功而返。我希望這個社會情感項目真的讓家長們有所改變,能力得到提升。為此我們特意對家長進行培訓,并讓家長認真實施。以下是家長的一些轉變:
1、家長從以前的漠不關心轉變成現在的事事關心。
以前家長把孩子送來學校就覺得教育是老師的事,他們只是負責賺錢供孩子讀書就好了,因此造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脫節。現在家長通過社會情感學習,知道自己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對教育之事變得異常關心。也讓孩子感受到了家長的關心,從而更加努力表現好,家長也更省心了。
2、家長從以前的家長說了算轉變成現在的尊重孩子的決定。
以前孩子一定要按家長說的做,不按就會挨罵,甚至挨打,所以孩子來學校,同學不按他的意愿做了也會挨他打,給孩子做了壞的示范。現在家長轉變后孩子的到尊重了,孩子就沒有那么叛逆了。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愛孩子,也許你會說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哪個做父母的會不愛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愛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認可,我就常常給我調皮的兒子一個個親切的擁抱,一個個淺淺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誘的開導,一件件小小的禮物,這會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給予他的愛,也增強了他對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們家長都應該用愛心去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愛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3、家長從以前的罵轉變成現在的贊美。
以前孩子做的好家長從來沒有表揚,但是一旦做錯事就會被罵。現在孩子犯錯家長不會直接罵,而是問清楚原因,告訴孩子這樣做的要承擔的后果,讓孩子心服口服,從內心知道自己犯錯了需要改正。一旦發現孩子做得好及時表揚鼓勵,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更加融洽了。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孩子當然也不例外,來自父母的贊美會激起孩子內在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感,促使他們進一步強化良好的行為,直至養成好性格,父母應該認識到,逆反是青春期孩子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父母應該冷靜處理,不要總和孩子“頂牛”多和孩子溝通,這樣才能逐漸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學會了寬容,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寬容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能夠寬容和忍讓別人缺點和錯誤的人,確實是一個高尚的人,這樣的人,便是人世間一道道美麗的風景,寬容更是一種能力,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寬容傷害自已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們的心如同一個容器,當愛越來越多的時候,仇恨就會被擠出去,我們只有不斷地用愛來充滿內心.用關懷來滋潤胸襟,才能讓仇恨沒有容身之處,寬容不僅需要廣闊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4、家長從以前的沒有時間轉變成現在的擠出時間陪孩子。
教育專家徐國靜老師說,如果家庭教育僅限于如何培養兒童,而忽略真正需要提高的是父母素質,那么這樣的家庭教育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父母素質不高,怎能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又怎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呢?為人父母者往往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是呀,孩子小的時候,你處處以一個長者的身份指揮著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漸漸長大,你將會和孩子越走越遠,代溝也隨之產生,從而難以把正確的思想和經驗傳遞給孩子,導致教育的失敗。但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時刻保持一顆童心,那么,隨著孩子的成長,你會發現,在孩子慢慢讀懂這個世界的同時,你也慢慢地讀懂了孩子這本書,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世界。這時,你距離成功的父母也就越來越近了。孩子的成長應該是立體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立體.全方位式的教育。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家長總愛將教育孩子當成風箏,任其高飛,線繩終端不離手心才踏實,而孩子卻愿當只小鳥,渴望飛翔,家再溫暖,也總是孩子練飛的首站,而不是他飛翔的天空,不能將其終生關在小天地里,家長的雙手不是用來使勁捆綁孩子手腳的,而應該是用來磨練孩子翅膀的。
參考文獻:
[1]楊傳利 林麗珍. 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關系——基于社會情感學習(SEL)背景下的實證研究[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