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整體背景推進了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當前階段我國眾多城市均已經邁入高密度環境狀態,其于地區經濟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制約和影響。由建筑學角度就高密度環境開展相應的空間調整,進而實現科學合理規劃建筑空間、實體以及功能等各個方面的目的。鑒于此,本文主要就高密度環境下城市空間與發展模式的建筑方法以及有關對策展開論述,通過對城市高密度環境下建筑空間的有效分析達成維護城市經濟發展與文明建設的目的,進而進一步提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價值。
關鍵詞:城市;高密度環境;建筑學
我國城市化建設受經濟發展處于快速推進的狀態,在此種背景下城市整體布局變得越發緊張,所以,要結合城市高密度環境下存在的建筑工程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提升城市空間的有效利用率,以建筑學角度對其進行合理調整和改善。
一、探討由建筑學角度思考城市高密度環境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城市用地的利用率
在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力紛紛向城市轉移,為了適應人口增長,城市區域內建筑工程數量和規模都隨之增加,久而久之造成現階段的高密度環境。在城市高密度環境下,建筑工程項目增高以及過度開發地下空間的現象屢見不鮮,給予民眾心理壓抑性的同時使得城市密度環境越發局促。因此,為了促進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并構建更加舒適、自然的生存空間,必須由建筑學角度開展高密度環境的全面規劃。
就高密度環境而言,其于城市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十分不利。在高密度城市環境下,城市用地要就城市現代化建設需求進行滿足,因此要提升城市用地的有效利用率。由建筑學角度開展城市高密度環境的綜合分析,緊縮城市用地的同時提升其有效分配率。除此之外,由城市人口、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綜合考量,城市用地有效利用率提升的同時確保建筑學角度調整城市密度,可對人類生活和工作需求進行滿足。
(二)有利于建筑學實用價值的提升
城市高密度環境中實踐建筑學理論有利于城市建筑與環境的有機結合。就建筑學而言其包含眾多內容,其屬于橫跨工程技術與人文藝術的綜合性學科。建筑學內涉及的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可強化建筑工程與周邊環境的有效分配,進而建筑工程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目的得以實現。
城市高密度環境下開展建筑學思考可統一布局并調整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由此可見建筑學不僅為城市建筑提供相應服務,其還負責分析并調整城市內的人、物以及環境的協調性,給予民眾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就現代化城市建設需求進行滿足。
對于高密度城市環境而言,可將其看作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結果,建筑學應當把控的重點為人口密度與宜居條件的有效結合、城市用地的科學合理性等。當代城市的高密度環境要求建筑學發揮自身藝術調節能力,確保城市內密集建筑群可達成有效配合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截面的目的,進而城市內各建筑的整體形象大幅提高,其實用價值也隨之增長。
二、分析城市高密度環境下建筑學思考的有效對策
(一)開展縮微化對策
綜合來看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不難發現,城市高密度環境的逐漸形成是城市現代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城市人口在其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增加,所以可以說國家或者地區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必然當屬高密度環境。雖然緊縮城市空間于城市建筑規劃、建設等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但是其于城市形態豐富性的提升有積極意義。城市高密度環境加重了城市交通問題以及環境污染問題,所以城市管理與規劃的復雜性隨之提升。因此,將建筑學思考方式于城市高密度環境進行應用可達成改善城市高密度環境的目的,而且有利于與微縮化戰略的有機結合。微縮并細分城市總體,以城市高密度發展前提與原因為依據在緊密環境中開展微縮化空間的全新規劃工作,給予城市高密度環境局部狀況足夠重視,并利用城市高密度微觀環境就針對性的空間品質改善與空間緊密性重塑能力進行提升。落實高密度空間微觀化策略時,借助小規模規劃與發展積極改造城市街道與地塊,提升城市空間視覺細密性的同時強化通道之間的有機聯系,進而可將城市高密度空間內空地之間的聯系效率進行提升,達成建設多層次、相互穿插交接公共用地的目的。如高密度街道內的各類公共步行通道、高層居民建筑、地層空間架空等都屬于多層次且相互穿插的公共用地,與城市高密度空間利用效率的提升有積極意義。
(二)引導建筑工程垂直發展
就傳統城市建筑而言,民眾活動主要于地面范圍集中。在建筑多功能開發的整體背景下,高密度城市空間可考慮與高層建筑相結合,并將建筑工程向垂直方向發展。如空中花園、屋頂廣場等建筑形式都是對空中空間的有效應用,可進一步降低建筑工程對地面面積的占用,緩解城市用地緊缺的問題。就空中垂直方向的發展而言,其不能單純局限于地面與空中區域,還需實現對地下空間的有效利用,如地下購物中心、地下超市、地下活動廣場、地下停車場等合理規劃和應用均可提升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改變城市空間緊缺的問題,將空間價值最大限度發揮。無論是地面、空中還是地下空間的相應增加與合理利用,均可滿足高密度環境下民眾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切實需求,而且可一定程度提升民眾生活以及生產的便捷性,于其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建筑價值的發揮均有積極意義。
(三)應用填充以及縫合策略
就高密度城市環境而言,連續化的建筑工程大幅度縮減了城市可利用空間范圍。通過密集空間的實地觀察以及調研活動將可利用空間范圍進行落實,提升空間有效利用率的同時確保民眾生活水平,于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目的的達成有積極意義。對于有效利用空間而言,可將其理解為高密度空間內各建筑物的多樣化功能于同一棟建筑的垂直度上實現分層混合累疊,最大限度保障城市用地資源的節約,并于有限空間范圍內獲取更加舒適的城市環境,于民眾生活質量的提升有積極意義。填充與縫合策略應用于高密度城市環境的空間規劃中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往往可收獲意想不到的結果。如于有效空間范圍內應用填充策略,利用合理的修補措施達成有機聯系城市空間結構的目的,使得城市形成相對統一的整體,進而可對這一整體開展再次規劃和設計,于城市空間的有效應用有積極作用。此外,應用填充或者縫合策略可實現現有建筑結構、功能設施以及在建建筑工程架構的連續統一,進而建筑空間的有效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可將其看作獨立個體或者統一整體進行分割應用,最大限度確保城市規劃的科學合理性,有效緩解城市環境高密度的現象。
(四)加高現有建筑物
除上述各項措施之外,還可利用現有建筑物加高的策略達成降低城市用地的目的,于城市規劃有效性的提升有積極意義。結合城市發展需求與民眾生活需求就現有建筑物進行加高,改變區域范圍內的建筑容量,節省地面空地面積的同時就城市發展需求進行滿足,可一定程度就城市高密度環境現狀進行改善。
三、結束語
由上述所言可以得知,城市高密度環境是當前階段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快速推進的必然結果。城市高密度環境使得城市發展受到一定影響,所以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緩解,因此需要由建筑學角度思考城市高密度環境,并結合建筑學技術對其進行合理調整和再次規劃,最大限度提升土地資源的有效使用率,緩解城市高密度環境。
參考文獻:
[1]曾亮.城市高密度環境下的建筑學分析[J].智能城市,2018,4(24):26-27.
[2]周建軍,俞林輝.基于城市高密度環境進行建筑學思考[J].居舍,2017(19):161.
[3]王子翔,甄紋悅.基于城市高密度環境下的建筑學初探[J].江西建材,2017(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