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國
摘 要:在小學階段,數學是一門核心學科,涉及到數學運算、邏輯推理、空間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總的來看,學好數學既為學生今后學習各種專門自然科學知識提供了一把鑰匙,也與學生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為了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各種教學策略方法層出不窮,在客觀上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還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尚沒有引起部分教師的足夠重視,教學效果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本文即從提升學生興趣、豐富教學形式和聯系生活情境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其實很多教師已經引入了比較先進的教學策略方法,比如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等。從課堂面貌上來看,與以往相比出現了喜人的變化。而最大的問題在于,有時這些策略方法只是豐富了教學形式,是一種“量變”,還沒有達到“質變”。如有的教師仍然將成績作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對先進的教學策略方法只是淺嘗輒止,或者將以往枯燥乏味的習題練習改頭換面后又放在學生的面前。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只能夠起到一時的效果,必須從更深層次加以改變。
一、興趣是學好數學的根本
過去小學數學教學一個比較容易受人詬病的問題,就是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在一些教學策略方法出現后,學生看似有了更多的興趣,但興趣的對象可能只是這些策略方法的形式,而不是對數學知識本身。所以,一旦教師改變策略方法或有其他風吹草動,學生的狀態就可能出現比較大的起伏。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教師應該想辦法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深度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本身就是有趣的,是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所能產生和存在的根本。
例如,部編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時、分、秒”,是讓學生能夠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認識時間。部分教師可能會借助鐘表、秒表等教具來進行教學,然后就讓學生嘗試去辨認時間或進行時間換算。相比之下更能夠激發出學習興趣的方式是,組織一個小游戲:教師給出一個有關時間的順口溜,然后看誰說的又快又準確,同時安排幾名同學分別輪流進行計時,最后看看全班同學一共用了多長時間、說了多少字。游戲要進行下去并得到結果,與時間就有脫不開的關系,由此而實現了興趣與知識更加有效的結合。
二、數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的
在很多學生眼中,數學似乎就是“數”的學問,相關的一切知識內容都是圍繞“數”來進行的。這種認識有其道理,但數學知識其實要比學生想象的要更加豐富多彩。一切知識內容圍繞“數”來進行,反過來說,“數”也可以變成其他的形式。比如一些數學上的定理,就可以用圖的形式來加以說明。當然,小學生接觸到的數學知識還比較簡單,很多內容還涉及不到。但是,教師應該想辦法把數學的豐富多彩傳達給學生,在學生面前展現出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
例如,部編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的“年、月、日”。人們對年月日的認識,其實也建立在數學之上,有很多相關知識都是以數學形式體現的。除了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注意數學在時間日期上的不同體現形式。比如中國古代采用十二時辰計時法,外國則采用二十四小時計時法,二者都是十二的倍數。直到現在,還有一種特殊的十二進制記數系統。然后告訴學生這是為什么,比如計時法就跟月亮的圓缺規律有關,古代勞動人民即使不會計數,也能根據月亮來判斷時間,得到與計數相差不大的結果。
三、生活中處處體現著數學
上文已經提到,良好的數學知識水平其實也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很多生活上的事務都需要利用數學工具或數學思維來加以解決。小學生年齡雖小,大都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只是他們還沒有意識到數學的這個特點。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限制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去認識生活中的數學。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應該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參加各種生活實踐,給學生以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能夠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
例如,部編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的面積知識學習。教師在教學完成后,可以帶領學生嘗試測量和計算一下教室的面積,或者給學生一個教學樓或校園的平面圖,將學生組成小組,合作進行面積計算。學生一開始可能不太清楚這樣做有什么意義,教師可以這樣提問:過去別人問你學校有多大的時候,你會怎么回答呢?學生回憶后,說自己過去會回答很大。這時教師再進行追問:如果現在又有人問你這個問題,你又會怎么回答?學生會說出一個面積,這時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數學知識的用處在這里,與生活場景是息息相關的。
總而言之,從形式上來看,小學數學教學已經越來越多樣,效果也有了比較顯著的提升。但是如果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學生對數學的印象或認識就仍然是存在偏差的,不利于學生未來的持續發展。因此,廣大教師應該加大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力度和深度,嘗試解決那些更深層次的問題,讓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能夠持久有效。
參考文獻:
[1]郭昌東.小學數學課有效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1):250.
[2]張太平.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