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政仁
摘 ?要:我國的文化歷史發展悠久,在歷史的長河里閃耀著光芒,在一代代中國人的思想中逐漸形成了我國特有的文化及內涵。作為承載著提升學生文化水平、傳遞民族文化精髓的語文課程來說,教師需要在小學階段就注重學生傳統思想的培養,使得學生經歷過語文的學習后具備一定的文化理解與傳承能力。本文從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入手,主要借助“創設氛圍”“強調書法”“實踐活動”三個方面談論了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學科,關系著我國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承。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文化的不斷涌入使得多元化、綜合的文化局面形成,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忽視。教師應該利用好語文這門課程的教學,在授課過程中滲透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習優秀文化,注重文化潛移默化的滲透。筆者結合自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式,提出以下幾種常用的教學方式。
一、創設氛圍,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
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講究物質化的客觀事實,還強調思想上的存在與延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講解相關知識,還應該從教學氛圍上影響學生,讓學生能夠在適宜進行傳統文化學習的課上進行學習,加深學生的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例如,在學習《少年中國說》時,教師在導入環節就可以采取比較激昂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與課本的閱讀產生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同學們,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常說的‘少年強則國強也是這個道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是清代末年十分有遠見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梁啟超寫的,他在文章中用大量的事實與道理寫出了我國的少年充滿了希望,而少年的中國更是充滿希望。”隨后,學生進行課文的閱讀,并在文章的閱讀過程中圈出生字,找出不同的句子并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愛國主義情感的流露與愛國氛圍的創設,能夠更快地促使學生在文章的閱讀過程中找準情感基調,同時能夠激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將學生在學習文章中的收獲提升至愛國教育。
二、強調書法,提升學生的藝術品位
書法是我國傳統藝術的典型代表,其不僅代表著我國特有的藝術品味與審美情趣,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品味。不止如此,教師在課上進行書法知識的介紹與書法技巧的熏陶,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課上能夠積累更多的知識,獲得智力、心性等方面的鍛煉或陶冶,增強學生的美感的理解和認識。尤其是在當前電腦、手機等智能化電子設備普及應用的今天,教師應該在小學階段就重視書法教育,以免學生出現“提筆忘字”的情況。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學校舉辦的書法大賽,在賽前需要了解學生對書法的認識,并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幫助。學生參與集體性的活動不僅能夠產生集體榮譽感,產生為班級爭光的積極態度,還能夠在參賽的過程中了解到其他同學的書法作品,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部組織書法練習,讓學生能夠在平時的課上對書法建立一定的認識。教師需要凸顯一定的教學機智,讓學生既能夠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能夠感受到書法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
三、實踐活動,凸顯學生的聰明才智
相比實踐活動來說,語文教師在課上一般樂于采取理論授課,一方面是理論授課講解或涉及的知識點更多,另一方面是因為實踐活動的紀律問題不好把控。實際上,只有學生在語文課上獲得的知識能夠有實踐或體驗的機會,才能對知識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才能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上挑選幾篇相關性較大的、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文章,讓學生在課上進行專題學習,如小組合作學習、辦板報等。讓學生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能夠進行文章主旨的分析,將學生的學習從課下延伸到課下,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又在全班范圍內普及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又如,在學完《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等課文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班級內進行口語交際活動,主題為向同學介紹自己知道的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學生在課上得到鍛煉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課下向家庭成員介紹,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與邏輯能力。同時,學生需要將自己在課下向家庭成員的介紹成果以寫作的形式呈現出來,加強對學生系統性的訓練。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啟蒙教育的初始階段,也是長期教育的開始,此時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十分必要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利用好語文這一學科凸顯出的文化特點,在課上創設合適的氛圍,提高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度,并結合書法與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最終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使得學生逐步成長為傳承我國優秀文化的使者。
參考文獻:
[1]官國富. 滲透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J].黑河教育,2018(10):22-23.
[2]畢長虹.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新視角[J].教育現代化,2018,5(42):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