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涌向城市,成為我國城市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往往從事技術含量低、流動性強、可替代性強、勞動強度大和工作環境差的工作,因而在此過程中,自己的各項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一旦發生安全生產事故,涉及到自己工傷的各項事宜,往往四處碰壁,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鑒于此,本文對建筑企業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企業;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
引言
在我國,農民工在建筑行業中就業人數較多,建筑行業的工作性質使其不可避免發生各種工傷事故,目前在建筑行業落實工傷保險制度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建筑企業有必要樹立正確的觀念,積極為農民工做好工傷保險參保工作,保護農民工的基本權益。
1工傷與工傷保險
1工傷的內涵
《勞動法》對工傷的解釋:工傷即工作傷害的簡稱,亦稱職業傷害,是指生產勞動過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機體組織的突發性意外損傷,如因職業性事故導致的傷亡及其急性化學物中毒。1921年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公約》中對“工傷”定義是:由于工作直接或間接引起的事故故為工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職業病也納入工傷范圍,工傷的概念也開始有了延伸,從意外事故傷害擴大到包括職業病所造成的傷害。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①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②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③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④患職業病的;⑤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⑦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1.2工傷保險概念的界定
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在規定的特殊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或患職業病導致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死亡時,勞動者或其遺屬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我國基本形成了“預防———治療———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模式,在保障。
2農民工工傷保險的重要性
2.1有助于完善社會保險法律體系
在幾乎所有社會保障國家,社會保險支出規模占支出的大部分。此外,農民工是中國轉型時期的產物,社會各個方面受到的保護和待遇較少。即使是農民工的傷害保險也幾乎是空無一人的傷害保險。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農民工工傷保險也是工傷保險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整個社會保險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農民工工傷保險的發展將促進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
2.2有利于維護社會安定與和諧
農民工工傷后不能及時應對的話,農民工的家庭生活就會失去保護,不利于農民工的身心安全和家庭和諧,也會威脅社會穩定。2013年4月,習近平書記在海南考試中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因此,如果農民工傷害保險的供給與農民工需求達到平衡,不僅會維護社會穩定,而且有助于實現2020年全面建設中國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工業工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與工傷保險和農民工直接利益密切相關,解決農民工直接問題對促進中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建筑企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存在的問題
3.1勞動合同簽訂率低
農民工一般不具備太高的文化水平,自身缺乏法律常識,不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務工之前并不看重勞動合同的簽訂。大多數建筑行業農民工自身受到封建思想影響,認為人的生死是上天注定,如果在勞動過程中出現安全事故由自己承擔全部責任。很多建筑行業農民工并未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一旦出現工傷事故,無法尋求社會的擔保,不能出示相關工傷保險證據,因此大多數采取私了方式,被迫接受了用人單位提出的低額賠償。
3.2農民工參保率低
一些農民工能夠意識到工傷保險的重要性,自行申請辦理該保險,而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并不能夠對工傷保險持有正確的認識。建筑施工企業以獲利為目的,不重視安全生產管理,為施工留下各種安全隱患,農民工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農民工自身缺乏必要的勞動保護措施,工人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較為淡薄,職業危害十分嚴重。
3.3工傷預防機制欠缺
《工傷保險條例》雖然確定了工傷保險的工傷預防功能,但是內部實踐中卻沒有充分地開展這一工作,安全生產的工作不到位,同時只注重眼前利益,導致事故頻繁發生。“重賠償,輕預防”的立法態度一度使工傷預防工作,缺乏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撐,雖然出臺《工傷保險條例》,對于工傷預防內容做了明確的規定,但是這個只是工傷預防工作的開始,需要解決很多現實問題。例如對于職業病塵肺病,這樣情況發生后,給予農民工帶來失去身體健康和勞動能力,也很難再融入社會。
3.4企業法律意識淡薄
企業通常無視社會福利和相關法律責任,尋求利潤最大化。有些企業運氣好,不處理常規程序。有些企業以工人工資投保,損害農民工的合法利益。我國在公布工傷保險相關政策之前,經常使用事故保險形式,而不是工傷保險。因此,許多企業拿事故事故保險代替事故保險,一般回答加入保險的問題。
4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的建議
4.1健全法制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戰略方針,基本上已經放射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各個層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光說農民工,本身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一切法律權利,同時作為城市現代化的主力軍,應該受到城市工人般的待遇。但是,戶籍制度導致農民工和城市居民社會保障下的社會保險覆蓋面仍然很低。從根本上講,除了農民工本身的因素外,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美也會加劇他們的懷疑。為此,最好在現行工傷保險制度框架內進一步完善相關內容設計,對名為移徙工人的特殊集團進行必要的調整,以突出自己享有的權益,明確相關單位和個人的義務。以此為基礎,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應逐步加強對與國家相關的工傷保險制度的宣傳,提高對農民工的認識,幫助他們掌握安全有效的生產技術和保護措施,以便在發生工傷事故時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2加強監督
農民工事故保險制度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實施中,尤其是建立健全的監督責任機制所必需的,是充分發揮其功能的基本手段,在此過程中政府逃避責任。我國農民工每年都接連發生工業災害,但并不都是有效的處置。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睜大眼睛無視的現象仍然很常見,勞動監察部工作不足。因此,除了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外,還需要在透明構建信息和增加懲罰兩個方面建立責任監督制度。具體來說,工傷保險部門應不定期公布國家相關政策法規,不斷改善農民工兄弟的信息查詢渠道,公共企業繳納社會保障情況,定期檢查問題,發現問題并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以此為基礎,加強對非法經營企業的處罰,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經濟處罰和行政處罰兩種并行手段,情況嚴重的企業甚至可以處理營業執照撤銷處理,從而產生了巨大的威懾力量。
4.3統籌協調,逐步推進
任何制度的發展過程都遵循一定的規律。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有一章要遵循。整體來說,這是來自我的創新、重復和進化。農民工事故保險制度,必須戰略性地改善和推進。在制度設計過程中,專家學者和相關政府公務員應該齊心協力。大家都提出了使高層設計能夠更快、更科學地推進的建議。在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宏觀層面的調整。最重要的是,要集中討論各主體所代表的利益中發生的沖突。為了順利推進政策,需要進行科學調整,以最大限度地清除拌石頭。要做好雇主的思想工作和宣傳呼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保護農民工的權益。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實現勞資雙方積極參與保障的政策設計宗旨。還可以實行激勵和激勵政策,實現制度間的無縫對接,使更多的移民工容納在受益者群體中。
4.4加強相關理論研究
目前,我國對農民工特殊集團工傷保險理論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其預警機制和康復機制的擔憂也應該進一步增加。而且,學者們沒有仔細研究具體的實踐途徑。要有相對完善的基礎理論,才能提供順利運營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所需的支持。因此,我國應該加強對相關理論的研究和信息不對稱理論的豐富,農民工工傷事故預警及康復治療等方面的研究。教育當局可以確定農民工工傷保險的任務,并以資金支持為基礎鼓勵學者進行相關研究。我國也應該多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慣例,以豐富的經驗為基礎,為研究打下基礎,促進對異性的分析和討論。以理論指導實踐推動農民工事故保險制度的發展。
4.5農民工提高自身維權意識,維護合法權益
(1)培養農民工的法律宣傳;在建設業農民工集體內審中,選出了一群具備一定法律素養、想要開展融合法的農民工學生作為公益宣傳院。充分發揮宣傳院法用法的模范人東作用。(2)提高農民工保險意識和權利保護意識。農民工應自愿參加權益保護活動,培養協調沖突、仲裁、保護訴訟權益等實踐能力,依法保護權益,解決各種勞動爭議。另外,農民工應自愿接受政府和企業的安全知識和保險意識教育,利用閑暇時間自愿學習保險知識,維護自己的權益。
5結束語
國家越來越關注農民工問題,工傷保險問題與農民工的即時利益有關,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要加快完善我國工傷保險制度,完善相關法規,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感,提高農民工權益保護意識,維護農民工集體利益。
參考文獻:
[1]盧蕩.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8(24):231.
[2]徐曉靜.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的困境與出路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8.
[3]謝曉蘭.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的政府職能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8.
[4]楊中英.農民工工傷保險社會保障權的實現探討[J].山西農經,2018(05):28+30.
[5]蘇美先.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研究[D].廣西大學,2018.
[6]張育達.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研究[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4):73-75.
作者簡介:
汪昊,男,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