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教融合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必要途徑,是職業教育的內涵所在。產教融合能夠有效的實現社會、學校、企業、學生多贏,是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和優質高質院校建設的必然要求。產教融合在內涵發展階段需要從廣度和深度進行拓展。筆者從會計專業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出發,分析了高職會計專業產教融合面臨的問題,指出了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措施,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提供保障,從而優化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產教融合;措施
產教融合模式是近些年出現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指的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將課堂教學與經營實體培訓相結合,實現院校與企業的雙贏。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就是讓用人單位也參與到專業教育中,利用實訓實習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完善了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高職教育的發展。
一、產教融合的意義
習近平同志更是在十九大的報告中進一步強調,產教融合已經作為一種辦學理念和方針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首先,產教融合的實施能夠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其次,產教融合培養模式還有利于企業的轉型升級。產教融合能將職業教育與生產進行對接,有效的提高了人才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實現了企業發展轉型的目標。最后,專業教學實施產教融合對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和國家宏觀發展戰略而言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根據“市場導向”,產教融合使高職學生更符合人才市場的需求。同時,產教融合從宏觀而言也關系到我國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給未來經濟發展輸送優秀的人才。
二、會計專業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大多采取的是工學交替、頂崗實習,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一種較為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了人才培養。通過合理利用學校內外的教學資源,同時,在產教融合中還需要注意實現五個對接。其中包產業與專業的對接、生產與教學的對接、職業與課程的對接、專業能力與學歷的對接以及高等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對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用人單位提供了實訓的基地和崗位,極大的豐富了院校的教學資源,同時雙方良好的合作關系對提高學生就業率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用人單位而言,產教融合過程為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同時院校也為其科研助力,對企業的發展也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讓學生將課堂學習與企業工作崗位能力結合在一起,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的學習理論知識,還能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這種方式能夠將社會、企業、服務部門、學校完美結合,實現學生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接觸。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大大的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專業技能,從而使學生的就業率大大的提高,不但能夠使企業的用人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并且能夠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
三、高職會計專業產教融合面臨的問題
(一)企業需求與學校需求之間的矛盾
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往往會在中小企業尋找工作,但中小企業對會計這個崗位卻有著很高的要求。因為中小企業考慮自身的經濟效益,追求低成本的付出,并且追求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往往要求會計人才一到崗位就能勝任工作。很多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只收綜合能力強、經驗豐富、獨立性強的會計人才。中小型企業往往為了節約時間與培訓的成本,總是希望實習的學生能夠固定的停留在一個崗位上。而高職院校則希望中小企業能夠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業財一體化,使學生掌握多元化的崗位技能,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能夠滿足會計崗位的要求。
(二)學生崗位實習流于形式
由于會計崗位的工作內容保密比較強,大多數企業不愿接受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即使接受了學生實習,也不太愿意讓實習生接觸企業會計內部的財務資料,學生在企業往往扮演著文員、勤雜工等角色,這使得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很難得到有效的提升,難以達到企業會計崗位的用人需求。由于企業沒有有效的參與到產教融合的工作當中,企業只看重眼前利益,不注重人才的培養,因此,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很難使學生的實習質量得到保證,導致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難以達成,這也嚴重的阻礙了會計專業的發展。
四、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專業課程有效性
在產教融合深度的過程中,行業,企業和學校一起共同開發有效的專業課程。首先,理論課程項目化。為了配合實踐課程的展開,在理論教材的總體設計上,注重與實際會計工作相聯系,具體章節按照會計的工作流程安排,按照任務模塊進行編制,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高等職業教育特征,培育出適合現代化市場所需的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實用型人才,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逐步滲透實踐技能的操作。其次,實踐課程階梯化。對會計實踐課程實施階梯式教學,課程由淺入深,從易到難,逐階向上。依次分為:課內演講、模擬實訓、校外實訓三個梯次。旨在培養學生的會計操作,讓學生掌握實踐技能,使學生在層層遞進學習中實現在校學習到崗位工作的零距離過渡。
(二)產教融合的主體責任要明確
產教融合是一個多方參與,參與面廣的一種模式。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學校,在深化產教融合促進高素質技能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任務上,應該主動積極的承擔起主導責任。學校在履行自身的的主導責任時,應把一個整體進行多層次分解并落實任務。學校應從建立保障機制,完善運行機制,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搭建實訓平臺、加強實訓室建設、建立學生反饋和跟蹤機制由專業帶頭人完成;按照“雙師雙能”型標準對骨干教師和課程帶頭人進行動態的培養,課程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從業務流程、崗位任務、職業技能和職業發展的角度進行設計。學校作為一個整體,在各層面各環節都應該著眼于企業崗位、行業的需求,主動積極引導企業、行業的參與,促使參與的企業數由少到多,規模由小到中到大,并由一個企業帶動一個行業,讓參與的形式由被動接收到主動承擔,校企雙方積極探討合作共贏的切入點,促進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校內外多層次多樣化的會計專業實訓基地
由于財務部門是涉及到公司重要信息的部門,并且公司不對學生負有教學培訓義務,許多業務學生根本無法接觸,校外實踐內容并無法保證,學生難以達到提高專業能力的目的。學校需要通過各不同的途徑爭取社會和企業的大力支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按照校企“雙贏”的理念,多途徑、多形式地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共同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校企共建,產教融合,形成包括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多種類型且分布在不同省市的實習基地。保證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校外實習的機會,學校要建立相應的校外實訓制度,鑒于財務人員實習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輪換的辦法,學生去實習單位后,可以采用業務流程與財務科室輪實訓的方法,使學生對整個企業的業務流程、財務核算能夠真正認知和實踐,也緩解了企業的關鍵崗位壓力,能給企業帶來實際的收益,學生也掌握了專業技能,提升了職業能力,這樣真正達到“雙贏”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使校外實訓常態化,真正發揮了人才培養的作用。
(四)優化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為深化產教融合提供保障
產教融合的運行機制是要明確各參與主體的功能和相互間的關系與作用,深化產教融合,從政府層面做好政策引導,將校企合作納入整體規劃,制定操作性強的專門法規,利用稅收減免,信貸優惠等手段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利用高校評價體系,基金會項目扶持等方法建立穩定、長效的動力機制,從企業、行業、學校層面,建立校企合作聯席會制度、建立校企合作洽談會制度等,從產教融合的參與方教師(校企雙方)、學生等角度,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評估考核制度、企業人員進校園管理制度,教師進企業掛職鍛煉提升制度、學生校外實踐學分認定與考核評價制度等。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會計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不僅僅是學校和企業的任務,還應從完善頂層設計、強化政府引導等多方面有效推進。通過改革會計人才培養的內部和外部環境、深化產教融合,拓寬路徑、探討合作共贏的切入點,從而創新高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從人才培養的源頭推進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培養,加強供給側會計人才的輸出質量,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 杜希杰。基于高職會計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科學與財富》2018年第07期
[2] 杜希杰。高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有效路徑探求[J].《中國科技博覽》2018年第24期
[3]李永生,劉增輝,論產教融合及其深化內容 中國教育新聞網2018-05-24 月https://www.sohu.com/a/234322305_532369
[4]陳苡.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的有效路徑探求[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6):4-6.
[5] 易玉玨.高職會計專業產教融合實踐現狀[J].中外企業家,2017(02):165+167.
[6]王月,拓展產教融合深度和廣度的路徑問題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6(07):50-51.
作者簡介:
姜琴,女, 漢族 重慶墊江人,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主要研究方向:財務與會計的教學與研究
【本文系2017年重慶市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73251 ,課題負責人:姜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