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武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學生能力,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和榮辱觀。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大家長,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立德樹人;初中班主任;德育策略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21世紀,我們要讓學生深深強化“少年強則國強”的意識,讓學生深知,將來要想立足社會,僅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個人品德。本文就“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這一問題進行詳細闡釋。
一、尊重學生,增強師生交流
在新時代新課標的大背景下,我國教育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積極發揮其主體地位。作為班主任,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學生、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去關愛學生,正確對待學生的錯失,用耐心和寬容去化解與學生之間的障礙,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和品德魅力去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這也是作為一個老師最大的價值體現。例如,學生之間鬧矛盾,班主任總是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是平時性格比較強勢的同學的錯,進而不問緣由地就是一頓教訓。這種處事方式,不僅不能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因此,作為班主任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主動創造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的條件,給學生訴說心聲的機會,耐心聽取學生意見和建議,做到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如此才能讓學生接受老師、喜歡老師,進而與老師做朋友,在與老師日常交流中,得到良好的引導和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心態和良好品質的形成。
二、建設環境,營造文化氛圍
良好環境的熏陶,對于開展德育工作具有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作為班主任,要注重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首先,在班級或是學校的黑板報、櫥窗、樓道等地方增加有關德育方面的宣傳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玩耍、休息、吃飯等時間都能看到諸如“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創建你我美好校園”“文明在于細節之處,安全在于未然防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等德育宣傳標語,從一點一滴中,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其次,班主任還可以與班級學生共同商議并制定有關“文明之星”等方面的評選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學生永遠向著太陽的方向勇敢前進,進而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
三、融洽關系,建立和諧班級
一個和諧的班集體,有利于學生個性和情感的發展,同時也是班主任進行德育教育的最好的載體。班主任要積極發揮大家長的作用,經常組織策劃一些集體活動,來加深學生之間的情誼,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比如知識競賽、辯論賽、運動會等。在班級之間開展的拔河比賽中,學生們一起商討作戰方案,一起在賽場上奮力拼搏,一起在站在領獎臺上分享成功的喜悅,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求美、求實、求友、求樂的心理需求,同學之間相互取得了信任感,增進了友誼,發展了自身,凝聚了班級的向心力。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和睦的同學關系的基礎上,也就建立了和諧的班級,為學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組織活動,進行德育滲透
主題班會是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參與性于一體的,可以提高學生思想覺悟的一種活動形式。班主任要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合理的班會主題,通過豐富的形式,引導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審美能力和心理素質。例如,開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主題班會,讓學生深深感知,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為了給未來留下藍天、碧水、綠地、紅花,我們要攜手共同保護地球的一草一木,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培養學生熱愛地球的情感,激發其環保意識,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責任感。還可以走出校園,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現在的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多半是被寵愛長大的,感恩與回報的觀念非常淡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養老院做義工,為老人送愛心,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辛苦與不易,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帶領學生走向街頭,體驗交通協管員的工作,讓學生在增強規則和安全意識的同時,也深深體會到每份工作的重要性與不易。組織學生對貧困地區的孩子進行獻愛心活動,學生獻出的一件衣服、一本書、一個足球或是自己僅存的一點零花錢都是無法用價值衡量的,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同時也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生活的是多么幸福,學會感恩,學會樂善好施。
五、結語
總而言之,“以德服人”才是將來立足社會、服務社會,并得到社會認可的重要因素。作為班主任,要以高度的責任心,以身作則,關注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和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積極探究德育工作的途徑,以良好的師德去實現立德樹人的偉大使命。
參考文獻:
[1]李麗蓉.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有效思路[J].課程教育研究,2019(02).
[2]孔維權.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實踐方略[J].才智,2019(07).
[3]章鳳嬌.談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