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可以利用引入活動來幫助學生認識數學問題,培養數學思維與探究能力,從而積累學生數學經驗,發展其數學素養。至于數學活動的開展,可以從課堂導入、情境創設、知識探究等方面來達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活動;數學素養
數學活動在課堂的引入,旨在通過活動體驗讓學生認識和積累數學知識。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創設數學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發展數學素養。
一、注重活動導入,激發學生數學參與趣味
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面對數學知識的抽象性,一些學生缺乏數學興趣,影響課堂教學實效。教師可以通過導入數學活動,轉變過去知識灌輸模式,以趣味為引領,倡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感知數學。如在“畫一畫、量一量、剪一剪”教學時,我們可以提前準備動手實踐素材,讓學生自己畫數學、量數學、剪數學,從真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挖掘數學的本質。再如,學習“平均數”時,可以在課堂上挑選四名學生,分別發送2、4、8、10個溜溜球;然后,提出要求,讓四名學生將自己手里的溜溜球進行互換,保證每個學生手里的溜溜球數量一樣多。活動開始后,學生開始交換,在經過不斷的交換中,每個學生手里有6個溜溜球。這時,我們就讓學生進行反思:“6”是不是“2、4、8、10”的平均數?最后,根據2、4、8、10四個數字,如何用最快的方式來求解出“平均數”。很顯然,學生通過動手體驗“平均數”的分配過程,可以對“平均數”的概念及“平均數”的求解方法進行掌握。同樣,在學習“時分秒”時,我們結合十字路口紅綠燈情境、火箭發射倒計時、春晚倒計時等圖片,讓學生回顧生活中的“時分秒”現象,激發對“時分秒”的學習興趣。之后,聯系學生的生活:通常每天早上幾點起床?晚上幾點睡覺?早上第一節課什么時候開始?一節課上了多少分鐘?等等,讓學生發言,比較“時分秒”的差異性。最后,結合學生分組討論,對“時分秒”的知識進行學習,讓學生快速掌握時分秒的概念,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營造活動情境,展現生活中的數學
教師要重視生活化教學,特別是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建構數學知識。如在測量長度,學習長度單位時,可以結合教室的黑板長是多少米、寬是多少米;課桌長是多少厘米、寬是多少厘米;橡皮長是多少厘米、寬是多少厘米;還可以結合學生的身高、臂長、鞋子等,讓學生進行動手測量,分析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很多學生對數學中的單位概念感到模糊,1米=10分米,1米到底有多長?1分米=10厘米,1分米到底有多長?1厘米=10毫米,1厘米到底有多長?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三角板,直尺等工具,結合文具盒、課桌、身體部位等進行測量。然后,根據一條鱷魚身長6米,通過測量學生的肩寬為0.3米,則需要20名學生并排坐,才能構成6米長。通過測量,一個學生雙臂張開的長度為1.2米,則需要5名學生手拉手,才能與鱷魚的長度相等。還有,在學習什么是“循環小數”時,可以搭設問題情境:小明和媽媽去市場買菜,媽媽買了3斤芹菜,花去7元錢,請問,每斤芹菜多少錢?很多學生都能夠快速找到計算的方法,利用7元錢,除以3斤,得到的就是每斤芹菜的價格。不過,對于7÷3=2.3333……(元)。有學生提出,這個數字算不完,后面一直是“3”。由此,對于這類數,重復出現的數字“3”,就是循環小數。同樣,還有50÷6=8.333……,還有14÷9=1.555……凡是在小數點后面重復出現的數,就是“循環小數”。由此,學生可以通過親手計算、觀察,來增加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三、構建數學探究活動,促進數學思維的激發
學習數學,要鼓勵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討論、去驗證。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教師可以借助于課堂探究活動,讓學生從數學實踐中感知數學,促進理性思維的養成。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對于兩者的區別和聯系,我們可以設置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割、補、轉、拼、移等方式,讓學生去比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相互關系。通過探究,有學生提出可以利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來計算梯形面積,沿著梯形的高,將之分為兩部分,再進行移動拼接為一個平行四邊形,但是最后沒有成功。這時,教師要啟發學生,梯形的兩腰長度、兩個腰角大小不等,因此無法進行拼接,但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拼接方法?又有學生提出,可以將兩個梯形拼接為規則的圖形,雖然拼接成功了,但卻沒有適用的面積計算公式。我們再次進行點撥,最后在學生的集體討論和交流中,找到了拼接的方法,也讓學生從探究數學活動中,找到了樂趣,收獲成就感。數學探究活動,讓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去思考、去觀察、去分析,即便出現了錯誤,也能夠從錯誤中得到啟發,發展數學創新思維。
總之,數學活動的引入和實施,能夠借助活動體驗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從活動中積累數學經驗,增長其數學才識。
參考文獻:
[1]夏金.充分經歷活動 積累數學經驗[J].遼寧教育,2018(01):53~55.
[2]李雪梅.基于數學活動 積累數學經驗[J].數學教學通訊,2019(07):72~73.
[3]陳小彬.實現“數學經歷”到“數學經驗”的嬗變[J].小學教學研究,2018(26):28~30.
[4]張梅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研究[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01):55.
[5]孫娜.開展小學有效數學活動的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6]張春艷.小學數學活動課的設計與開展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