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春艷
【摘要】詩歌是我國豐碩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小學生能從詩歌中汲取精華、陶冶情操,也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途徑。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反復誦讀,啟發想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古詩誦讀能力和想象力,使學生真正獲得審美樂趣。通過詩歌教學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接受愛國主義熏陶和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關鍵詞】小學教學;古詩朗讀;詩情畫意
一、創設情境,輕松入詩
古詩不同于一般的課文,它文字凝練、意境深遠,想讓學生一開課就對古詩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就必須為學生創設優美的意境,讓他們輕輕松松就能融入到詩中。
(一)結合實際談話法
用學生耳熟能詳的話題展開談話,很容易就能引出話題,從而進入到詩歌的學習中。例如,在教學古詩《詠柳》這首詩時,筆者從學校操場邊的柳樹談起,問學生柳樹的形態和姿態,學生說了很多,有的說柳葉小又多,有說柳枝像小姑娘長長的辮子,有的說柳枝密密麻麻,長得很茂盛,筆者順勢就導入《詠柳》,學生個個興趣盎然。
(二)音樂導入法
詩歌和音樂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用音樂導入詩歌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音韻美感,還能創設出優美的意境,讓學生身心融進這種情景中。例如,在學《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時,先播放《長亭外》這首歌,學生很快就被吸引,也被這首略帶哀傷的音樂所感染,此時描述王維送別元二的畫面,學生順理成章就進入詩中。
二、借助圖畫,理解詞句
理解詩歌是教學的難點,小學生理解能力具有直觀性和淺顯性,所以在理解詩歌時教師要把深奧的語言用直觀的圖形展示出來,讓學生能用淺白的語言表達,從而達到理解詩歌的目的。
(一)巧用圖畫,了解大意
課本上的圖畫是詩歌的精髓,讓學生充分利用書上的圖畫進行觀察和想象,可以了解古詩的大意。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在學生初讀詩歌后,筆者讓他們觀察詩歌插圖,明白圖意:詩人站在岸邊在一直望著江面,拱手和好朋友告別。江上的小船越走越遠,可是他依舊望著漸漸消失的小船,由此可見他們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
(二)課件欣賞,巧破難點
僅僅靠課本上的插圖,學生還不能充分深入地理解古詩。對于詩中的難理解的詞句還需要更多的圖畫補充,所以就要借助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去突破重難點。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對于“西辭”這個詞學生很難理解,筆者就出示了課件,課件中的地圖讓學生對方位一目了然,明白了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面,所以叫“西辭”。
三、反復誦讀,體會詩意
讀詩不像讀普通的文章,它更講究抑揚頓挫和字詞的節奏和連貫性,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就會對詩意有更好的體會。
(一)范讀引領,讀準字音
讀準字音是朗讀詩歌的第一步。如果連字音都讀不準,何談后面入情入境地誦讀呢?一般在出示了詩歌后,教師可以先范讀,或者播放朗讀音頻,讓學生注意容易讀錯的字音,再讓學生讀,就可以避免讀錯字音。
(二)讀好節奏,詩意橫生
讀好詩歌的節奏是朗讀詩最基本的要求,不管是五言還是七言,都要讓學生讀出節奏感來。怎樣指導學生把詩的節奏讀好呢?一是按照七言和五言的規律節奏讀,五言通常是“xx/xx/x”或者“xx/x/xx”,七言一般的節奏是“xx/xx/xx/x”、“xx/xx/xxx”、“xx/xx/x/xx”。
四、想象說話,感悟意境
只有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才會讓詩歌衍生出更多的韻味。讓學生想象說話,不但有利于他們更加深入理解詩歌,還能培養學生品味鑒賞詩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語言。
(一)重點詞語,延伸語言
比如,教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詩,其中有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一字就是這句詩的重點,筆者引導學生想象綠的動態和景觀,想象春風到江南岸以后的情境,讓學生大膽表達,這樣對詩的意境就感悟得更美了。在《游山西村》一詩中,“豐年留客足雞豚”中的“足”就特別有深意,表面的意思是“足夠、充足”,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表面,就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山西村朋友的熱情好客,所以筆者讓學生想象有哪些美味佳肴。學生興趣高漲,說得特別好。
(二)填空補白,升華意境
詩歌凝練的語言文字背后往往包含著許多深刻的意境,要想讓學生對詩歌理解賞析得透徹深入,就要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說話練習。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是靈活多樣的,要讓古詩詞教學變得詩情畫意,展現古詩詞教學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不能只停留在詩歌的表面文字上。在當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更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充分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發揮想象力,使古詩教學變成一門藝術。
參考文獻:
[1]柳偉青.詩畫交融,讓小學古詩詞教學充滿詩情畫意[J].基礎教育論壇,2017(04):39~40.
[2]馮春霞.古詩朗讀教學“三重奏”例談——以陶淵明《飲酒》(其五)為例[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03):27,36.
[3]歐正海.古詩朗讀略談[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