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遠濤
摘 要:新課改的持續推進,語文教學采取枯燥刻板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社會飛快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教師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在建立高效語文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作用,通過不同教學方法合理應用資源,培養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學生
引言:
在教育持續革新中,相應地也對教學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難以適應教育發展需要。在全新教育理念下,教師應聯系學生推進教學工作,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開展教學工作中,語文教師應注意保持教學的高效性。
一、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作用
將學生作為核心,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還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揮學生優勢,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幫助學生全面彰顯想象力,在自主學習中提升實踐水平。比如,在《火燒云》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導學案內容,借助于工具書,查找生僻新詞語,并標注其中的含義。接下來,根據導學案設置的問題:課文聯系哪些話來寫的?課文利用哪些事引發讀者觀察大自然的興趣?作者描寫云朵變化過程的原因?課文為何寫題目火燒云?并結合導學案得出問題的答案,把握課文描述的關鍵內容。在群學時,教師為學生進行分組,利用分組合作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群學過程中,教師安排學生通過合作模式閱讀課文,使小組成員互相學習和指正,并對每段意思進行歸納。每個學習小組集體討論導學案中的問題,學生讀完課文之后,初步掌握了課文的實際結構與具體事件。如此,學生可以更好地上臺講解。在展學操作中,教師把握介入時機,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生活中云朵的改變情況,獲得有關大自然的知識。整體學習過程都是由學生統一完成,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問題,都可以互相解決[1]。
二、圍繞學生構建高效課堂的對策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目前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避免根據課本內容向學生組織有關教學活動,防止利用固定灌輸方式進行教學,如此教學比較枯燥且單一,難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容易令學生排斥學習語文這門學科。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圍繞學生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借助多媒體工具不斷創新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講解《泊船瓜洲》時,要想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句的韻味,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不斷豐富語言知識,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應防止使用單調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詩句隱藏的思想感情。據此,教師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有關知識內容,引導學生借助網絡收集自己感興趣的關于思鄉的詩詞。之后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勇敢朗讀自己找到的關于思鄉的詩句,與其他學生分享。比如寄明月思鄉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鼓勵學生解釋這部分詩句的意義,通過自己的語言投入學習中。之后教師還可以播放帶有詩意的音樂,帶領學生跟隨音樂朗讀詩句,全面掌握思想感情[2]。
(二)尊重學生的想法
社會在不斷進步發展,絕不是完全照搬他人的經驗,必須吸取大量創造力,促進時代革新。在語文教學中,一部分教師過度強調本身的教學經驗,認為自己教授大量學生,學生都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成績和打造未來,無須實施特殊引導。還有部分教師更看重課本大綱,在完全照搬課本內容的前提下,刻板授課,課本提到的默寫生詞,需要背誦的內容都直接傳授給學生,機械化誦讀課文,之后引導學生結合編寫好的內容解答問題。如此導致在考核中,學生出現統一規范的答案,雖然的確把握了主題,但卻無法體現獨特的思路,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應盡量活躍課堂氛圍,以幽默的語調開展教學,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為學生創造自由表達思想的機會,使學生充分享受課堂,達到教學目標。比如,在學習《荷葉圓圓》時,一些學生在美好的夏日情境中,聯想到自己最愛的葵花。教師避免束縛學生的想象力,與課本無關的知識也可以在課堂中討論,結合學生的反饋,使其更好地思考:“你認為葵花與荷葉之間有哪些必要的聯系?”“為什么喜愛葵花?”幫助學生結合自己的喜好深刻理解文章內容。學生比較兩者時,一般都會反復閱讀,進一步發現植物之間的差異,從而更好掌握基礎知識。同時,在描繪文章時,利用不少意境深遠的表達方法。教師聯系課文需求,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熟悉并喜愛的景物,利用新喜歡的詞語實行描繪,大量使用常見手段如比喻和排比等增加文章深度,幫助學生提高創造水平。此外,教師應客觀對待全部學生,找出每個學生隱藏的閃光點,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心[3]。
(三)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新課程改革關鍵是執行素質教育,使學生更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并形成較強的求知欲望。為了對小學生自主求知欲望有效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高度重視內容和學生心理需求,高度重視學生的想象力,不斷創新傳統教學方式,憑借創新建立生動的教學場景,渲染枯燥的課本內容,提高教學材料的感官性,令學生耳目一新,將學生內部驅動力逐步演化為興趣。比如在講解《美麗的小興安嶺》時,不少學生并沒有真正去過小興安嶺,課文內容與學生感知范圍聯系不大。教師可采取遠程教育材料,在新課中導入小興安嶺視頻。當學生透過屏幕欣賞連綿不絕的山林,春天樹木發出的新芽,冰雪融化匯聚的小溪,悠閑在溪邊的小鹿時,紛紛被這些美景所吸引,并發出由衷的贊嘆。這樣的教學情境豐富了文字語言,使枯燥的內容充滿靈性,震撼了學生心靈,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從要我學,逐步轉變為我要學[4]。
三、結束語
在提高小學生素養時,建立高效課堂至關重要。基于新課程理念的指導,需要教師利用全新教學方法,緊密圍繞學生創新教學思想,使小學生更熱愛語文知識,有利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趙海燕,新課下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589.
[2]莊曉娟,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田野研究—以公開課《棗核》為例[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7(12):55.
[3]付宜紅,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教師該做什么?能做什么?—來自日本小學語文課堂的啟示[J].人民教育,2018(3):44.
[4]苗培田,異樣的聲音,別樣的收獲—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J].語文建設,2017(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