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
摘要: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教學教育也在不斷深化改革。在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同時,對于子女的教育也成為家長和學校關注的重點。但傳統的教學只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對于文明禮儀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本文就如何讓文明禮儀之花綻放在農村小學展開分析。
關鍵詞:文明禮儀;教育養成;農村小學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6-0244-02
中國自古以來就擁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孟子曾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上,我國的精神文明也在不斷提升。講文明、懂禮貌不僅僅意味著個人修養,同時也代表了國家面貌。雖然農村家庭的孩子不會出現像城市家庭獨生子女那樣被過分溺愛的情況,但總體的文明禮儀素養和環境是有所欠缺的。而學校作為一個教育天堂,就應該扎實推進文明禮儀的教學,尤其是農村小學,更應該提高學生素養,養成小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
1.農村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的方法
1.1以老師為榜樣。
文明禮儀的教育不僅是在課堂上的,更是融入在生活之中。老師除了要傳授文明禮儀的理論知識外,還應該通過自身的行為來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言行。有句俗話說“教師的現在,就是學生的將來”,首先老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對于農村環境來說,文明禮儀的培養是有所欠缺的。那么老師可以作為一個引導者和督促者,例如:定期召開家長會,發動家長和學校一起注重起文明禮儀;老師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與學生交流時注意使用文明用語等等。文明禮儀不僅是小學生需要培養的良好習慣,更是需要學校與社會的共同進步,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加強文明禮儀的意識。
1.2營造校園文明禮儀氛圍。
文明禮儀的教育是需要滲透到生活中去的,除了老師的傳播和要求,環境的熏陶也尤為重要。首先,學校可以大力宣傳文明禮儀知識,例如在走廊上貼標語、在操場上設置橫幅、在教室內貼上標簽等等。第二,校園內要保持清潔衛生,讓地面沒有垃圾,讓垃圾桶不再有蚊蟲環繞。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大掃除活動,讓學生也參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中去,只有親身體會才能了解到環衛工人的辛苦和不易。
1.3加強實踐教育。
除了校內的文明禮儀教育,校外對于習慣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師可以在周末帶領學生到農戶家庭中參與勞動,且要求學生在與陌生人交流時必須保持文明用語,例如“請”、“謝謝”、“對不起”、“不客氣”等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教育,不僅能強化學生文明行為的思想,且可以讓務農的家長們也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政府和教育部門也可以聯合起來,在街道設置文明禮儀的廣告語,讓文明禮儀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除此之外,鄉鎮也可以評比文明家庭,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文明禮儀可以帶動家里人一起行動,通過鄰里鄉親之間的選舉,來評比出文明禮儀行為最規范的家庭,并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不僅將文明禮儀的教育傳播給小學生,更能傳播給每一個小家庭和社會這個大家庭,改變農村的環境面貌,提升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水平。
2.文明禮儀教育案例及分析
2.1文明教育案例。
前文說到了關于文明禮儀教育的做法,那么如何切合實際的去運用這些方法,以下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一次,老師正在辦公室批改作業,有位同學在沒有喊報告也沒有敲門示意的情況下直接走進辦公室,在老師的辦公桌面前說:“今天的家庭作業還沒布置。”老師抬頭看了一眼,然后又開始批改作業。同學以為老師沒有聽見,于是又重復了一遍,老師依舊沒有任何反應。這時,同學似乎有所察覺,于是又說道:“李老師,請問今天的家庭作業是什么?”這時候老師才抬起頭說:“王同學,請你告訴班里同學,我稍后就來布置作業。”然后便開始詢問學生在剛才有哪些不禮貌的行為。同學認真思考后回答:“我進辦公室沒有喊報告,在跟您說話時沒有稱呼也沒有尊稱。”聽了同學的回答,老師緩和了態度,并且給同學講述了一個流浪漢在外因為高品質的個人素養而受到尊敬的故事[2]。從這次經歷以后,這位同學無論在生活中還是校園內,都格外注重自己的文明禮儀,同時還經常提醒其他同學注意言行舉止。李老師將這名同學任命為監督委員,在他的監督下,班里的同學也逐漸開始講文明、懂禮貌。一段時間后,不僅是班級上,就連校園內也充滿了“早上好”、“你好”、“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請問”等文明用語。
還有這樣一個案例:小學生小王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乘坐公交車,小王同學和他的朋友一起上了公交車,王同學的朋友一眼就看見了僅剩的兩個座位,小王便和朋友坐下。隨后的幾站里陸陸續續上來了不少乘客,這時有兩位老奶奶上車了,而大部分坐著的乘客都在低頭玩手機,并沒有注意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小王跟朋友說:“老師在學校告訴我們看見老人要及時讓座,養成尊老愛幼的好習慣。”朋友聽了,也想起來學校一直傳授的文明禮儀知識,于是就和小王給兩位奶奶主動讓了座位。車上的乘客看見了紛紛投來贊許的目光,有的乘客也因為沒有及時讓座位而臉紅羞愧了。在后面的幾站中,這些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小王和他的朋友,開始主動為行動不便的乘客讓座位了。除此之外,在上學路上,經常能看到佩戴紅領巾的小朋友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主動為小學生背書包,拉小學生過馬路;自覺地給司機讓路;分別時互說“再見”;上下學路上,經常看到學生排列整齊的隊形,沒了互相擁擠、追逐打鬧的現象。
2.2案例分析。
在第一個案例中,老師對于學生不禮貌的行為,并沒有一開始就進行批評,而是通過不予理睬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這樣的做法既沒有傷害學生的自尊,同時又達到了讓他感到羞愧的目的,緊接著再講述一個故事,讓學生深入了解到文明禮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此來強化這名同學對于文明禮儀的概念,并且調動了這名學生的積極性,以至于在班級中擔任起監督委員的工作。其次,當學生將自己的行為規范后,老師并沒有擺出架子或是惡語相向,而是用溫和的態度和文明用語回答了學生,那么這就讓老師成為了一個榜樣。而從第二個案例中可以看出,由于學校和社會對于文明禮儀的重視與傳播,使得大家也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文明禮儀之花不僅開在校園,更是在生活中得以綻放。在教育中,學生就像一張白紙,老師要傳授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怎樣成為一個有素養的人。而小學生正是性格行為塑造階段,所以對于文明禮儀的教育不可忽視,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文明禮儀融入到每一個農村家庭中去。
3.總結
我國教育一直以來講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育更是首當其沖[3]。學校除了教書,更重要的就是育人,一個具備文明禮儀和良好素養的學生,在學習上也會不斷完善自我。在學校和政府的帶領下,將文明禮儀貫徹到課堂中去,貫徹到生活的點滴中去,讓文明禮儀之花在農村小學綻放。
參考文獻:
[1]賈宗興.農村初中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初探[J].甘肅教育,2018(6):26-26.
[2]張濤.簡論幼兒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J].考試周刊,2018(52):190-190.
[3]盛可可.農村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8,491(1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