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 楊瑩瑩

摘要:缺少思辨能力是英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學生來說這一問題更加嚴重。思維導圖是一種高效的思考方法,其重要特點之一是可視化。利用這一可視化思維工具,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信息與信息之間的聯系,從而有利于學生梳理觀點、組織語言,成功地進行口頭表達。
關鍵詞:思維導圖;英語口語;思辨能力;課堂教學
對于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英語口語不僅是個人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體現,更是今后踏上工作崗位后進行口頭交流的媒介,因此英語口語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重中之重。可從英語口語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的課堂表現并不那么令人滿意。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相當大一部分同學在拿到討論話題后難以開口,或是寥寥幾句帶過,究其原因在于學生不知道如何圍繞這個話題展開,進行全面且詳細的闡述。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構建,快速地組織語言,最終實現語言輸出的目的。
一、思維導圖的概述
思維導圖(Mind Map)又稱腦圖,是英國著名學者東尼·博贊(Tony Buzan)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思考方法。東尼·博贊在針對人腦構造、處理信息的機制、心理學、教育學等內容的研究后終于形成這一功能強大而神奇的思維工具。根據東尼·博贊在《思維導圖》一書中的闡述,繪制思維導圖要注意以下四點:
“一是中心思想的關鍵詞要清晰而顯著的集中在中心圖形上;二是由中心思想展開的分支從中心向四周發散;三是分支由能夠體現聯想的關鍵圖形或關鍵詞構成;四是所有分支形成一個連接的節點結構,利用線條構成一個網狀圖。”思維導圖的特點之一就是可視化,利用線條、文字、圖像和符號等將人的思考過程形象而生動地呈現出來,使無序的思維變得有序,有效地在短時間之內發散思維,且將聯想的信息有邏輯地聯系起來。思維導圖在國際上已被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目前,國內對于思維導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處于一個上升的狀態中,但將思維導圖的理念應用于高職高專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案例還不是特別多。
二、思維導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口語課堂上最為常見的課堂活動之一就是話題討
論,通常形式是兩名同學為一組,在十分鐘之內針對教師提出的某一個話題提出各自觀點,然后梳理并總結觀點,最后呈現討論成果。以口語課堂上“Why are you studying English?”這一話題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展開聯想,繪制思維導圖。
首先,教師讓學生明確話題的中心思想,可以以某一個具體原因做中心思想,如“English is fun”,也可以以籠統的概念為中心思想,如“three reasons”。
學生確立中心思想后,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思想選擇符合邏輯的關鍵詞為分支,由于學生同時處理信息的數量是有限的,建議明確三個分支即可。以“English is
fun”為例,學生確定了“English songs”“A different
culture”和“Communication”三個分支。以“three reasons”為例,學生明確了“like English”“want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和“useful”三個概念為分支。然后,學生繼續兩兩討論,圍繞分支概念展開聯想,確定二級分支的關鍵詞。在這一階段,學生可以進行頭腦風暴,聯想與分支有關的關鍵詞。如“communication”這一分支下,學生確定“with
teachers”“with native English speakers”“with foreigners”“travel”“online”等關鍵信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利用線條和符號體現思維的邏輯,要明確各個關鍵詞的上下級或并列的關系。
學生完成初步的思維導圖后,教師讓學生重新梳理一遍,將重復或關聯度不高的關鍵詞刪去,充實現有的關鍵詞,同時討論口語稿的結構,然后利用不同顏色的筆繪制一個優化的思維導圖。如“communication”這一分支最終確定“with teachers during the class”
“with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foreigners
during traveling”“make friends online”三個概念為二級分支。
得到最終的思維導圖后,學生應利用熟悉的詞匯、短語和句型,將各個關鍵詞展開成句,進行第一次口語產出,若在這一過程中遇到困難,可向教師求助。學生小組之間完成產出后,教師邀請小組代表進行課堂展示。展示結束后,請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教師最后也需要提出意見,讓學生得到及時的反饋。
三、思維導圖對英語口語教學的作用
與發達國家的學生相比,中國學生思辨能力較弱是一個無法令人忽視的問題。特別是對于還要使用非母語表達觀點的英語專業學生來說,這個問題更加嚴重。黃源深教授認為“思辨缺席”是英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他表示“外語系的學生遇到論爭需要說理的時候,寫文章需要論述的時候,聽講座需要發問的時候,常常會腦子一片空白,覺得無話可說,或者朦朦朧朧似有想法,卻一片混沌,不知從何說起。”利用思維導圖,學生能夠清晰明確地看到自己思考的過程,學生可以從一個中心思想不斷地展開聯想,進行思想的發散。而且這樣的思維不是雜亂無章的,是有序且井井有條的,這是與傳統思維方式相比一個極大的優勢。在課后和學生的交流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都表示利用思維導圖來展開思考后,效率和效果都得到了明顯提升。學生懂得了如何建立思維邏輯,如何構思口語稿的結構,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某一話題,從而能夠用英語充實、通順、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四、思維導圖在英語口語教學應用中要注意的問題
思維導圖的功能強大,但思維導圖不是一個很容易就上手的思維工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首先系統地給學生講解如何利用和繪制思維導圖,給出實例,讓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基本特點和形式。其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制造機會,讓學生能更多地使用思維導圖來展開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盡量利用小組合作,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集思廣益,讓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提升。再次,比起單個單詞,由短語構成的分支效果更好,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說出句子,更有利于提高口語的流利度和準確度。當然,教師也要注意提醒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不要寫下長句,以短語為最佳,因為寫長句不僅浪費思考的時間,還削弱了學生對詞匯、句型等靈活應用的能力。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全程參與到學生思維導圖的繪制中去,不能將自己抽離出來,要觀察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傾聽他們的梳理過程,及時提出建議。更重要的是,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開口,督促學生進行口頭組織語言,將思維導圖成功地用英語進行口頭闡述。
五、結語
從課堂教學反饋來看,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辯證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而且這一工具并不僅限于小組討論這一單一教學活動,在看圖說話,課堂辯論等其他課堂活動中都可以進行運用。而且學生一旦熟悉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后,甚至可以在詞匯、寫作、閱讀等課程的學習中,利用這一工具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東尼·博贊.思維導圖[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
[2]郭艷霞.基于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5).
[3]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
"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1).
[4]李峻.思維導圖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1).
[5]劉敬華.思維導圖應用于英語口語教學的行動研究[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