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明
摘要:如今,城市建設與發展步伐日益加快,城市內澇一旦發生,將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而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引入,革新了城市給排水建設思想,為解決城市水問題提出了新理念和新方法。
關鍵詞:住宅小區;雨水收集;海綿城市建設;探討
隨著我國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和高消耗用水量的需求增大,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城市發展的難題,而氣候變化、降雨量不均衡,也使得水資源的緊張與短缺成為常態。據統計,我國城市人均每天用水150升,比25年前多50%,其中洗衣和沖廁占了很大一部分,而飲用水、廚房用水、汽車清洗和綠化也占了很大比重。此外,眾多住宅小區和商業地產開發,加上我國大部分主干公路網面臨著雨季洪澇災害等現狀,城市的雨水綜合利用已經顯得非常迫切。雨水再利用的解決方案即通過收集、循環再利用,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而且還可以涵養地下水,建設海綿城市,可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海綿城市理念
基于頻繁發生的內澇災害,我國提出打造海綿城市預案,預案中指出可將道路的兩側及停車場更改為下沉式綠地,同時使綠化帶形成一定坡度,確保雨水順利排出。此外,相關專家還指出,應盡快建設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統及綜合利用系統,積極開發或改造所有公共設施,使其具備雨水蓄留能力,并恢復自然河道與水塘,建設新的排水溝渠,這樣不僅能提高雨水滲透率,而且還能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二、生態海綿城市理念引領下的小區雨水利用規劃要點
(一)防水排澇專項設計
通過防水排澇專項設計,決定在重現期實行五年一遇設計標準,并將雨水的調蓄排放標準確定為三年一遇,完成開挖后,區域外排徑流峰值要控制在開發以前的水平,人工湖實際水位達到最高時,要能在百年一遇的降雨條件下不發生漫溢。遇雨時,綠地、屋頂及道路上的雨水由排水溝及其管道系統集中匯集,然后進入沉淀池進行預過濾與沉淀,最后進入調蓄溝當中,調蓄溝設于地下,不占用地上空間。基于調蓄溝的作用,能使水流滯留,縮減雨水洪峰,同時由泵房進入生態凈化區域,完成凈化處理后,由人工湖進行儲存。此外,外排區中的雨水同樣會得到收集與沉淀處理,并在完成調蓄溝的滯留以后進入市政管網當中。
1、將雨水徑流的有效控制率確定為80%,這符合海綿城市基本標準,即對不超過30.4 mm的徑流進行嚴格控制,不予外排 ; 2、對于峰值控制的目標,基于現有排水管網,結合海綿城市具體要求,將排水標準提高到十年一遇 ;3、以相關標準規定為依據,結合國外雨洪設計基本導則,確保新區徑流得到有效預凈化處理,完成預凈化處理后,SS去除率應不低于50%,TP去除率不能低于55%,至此可為后續綜合利用奠定良好基礎 ;4、在綜合考慮各項基本條件和要求的基礎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對雨水實施資源化處理。在新區范圍內新設兩處泵站,用于雨水的集中回收和二次利用,泵站的處理能力相同,均為11.0 m 3 /s。
(二)路面雨水收集系統
1、透水鋪裝,區域內的廣場地面、停車場地面、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均采用具有良好透水性的鋪裝 ;對于機動車道,鋪設透水磚,以此促進雨水向下滲入,起到排水和涵養地下水等作用。
2、下沉式綠地,最大限度利用綠地資源進行雨水的下滲,其高度應比周圍路面低20~30 cm。為保證安全,在綠地中應設置溢流井,所有超過標準的雨水都由溢流井直接進入市政官網。屋頂與外立面的雨水做最大程度回收,無法回收的部分排入綠地當中。
3、生態洼地,在底部鋪筑一層礫石,以此增加調蓄容積,確保雨水及時下滲。同時敷設排水管,使雨水持續且緩慢地進入到市政管網當中。收集到的雨水應進行凈化處理,由調蓄池儲存,實現雨水資源化。
4、路牙石開口,對生態設施的周邊進行豎向調整,形成1%~2%的坡度,坡向調蓄設施,以此保證雨水可以自流匯入 ;設于生態調蓄設置附近的所有路牙石,都應以降雨量等為依據,確定具體的開口數量,選擇適宜的開口寬度,并在開口的位置設置緩沖帶,以減慢流速,避免管道被大塊異物堵塞。雨水從側石過水孔通過,進入綠化帶當中,用于植物的灌溉,并涵養地下水,真正做到排水和綜合利用一舉兩得。
(三)綠色建筑小區融入城市“水敏感”設計
“水敏感設計”應用于建筑與小區、城區與整個城市等多個層次的雨水管理。水敏感設計關注任何雨水有關的因素和水資源的變化引起的所有環境變化。該概念最初是為了控制暴雨對城區的影響,隨著研究和應用的滲入,人們發現該理念可以應用于小到獨棟建筑的庭院,大到整個城區的雨水管理中。綠色建筑小區雨水利用應與小區域、城區域的整體雨水規劃設計相協調,共同服務于“綠色城市”“海綿城市”。
(四)蓄水池創新技術方案
蓄水池是用于海綿城市雨水回收再利用和儲蓄功能的水池,規劃設計時單獨設在室外,并與雨水管網連接,下雨時匯集本區域內的雨水,晴時用于綠化或凈化后回灌至土層。將土體對混凝土的側壓力、灌滿水后擋墻混凝土結構對土體的反向側壓力進行對比驗算,同時還與給排水專業設計師、結構設計師及遂寧市海綿城市主管部門進行方案論證和分析,最終同意將改造后的雨水蓄水池作為永久雨水蓄水池。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氣候特點、地理條件與水系條件,實際工作中,需要在當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正確指導下,充分考慮自身特征,采用試點與示范區等措施對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予以細化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田云柯,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城市規劃中應用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2016(24)223-224
[2]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014年11月.
[3]馮瑩.基于生態理念的城市濱水空間活力營造初探[D].東南大學,2016.
[4]李望平,鐘奇.探討基于生態海綿城市的雨水利用規劃[J].工程技術:引文版,2016(12):00114.
[5]崔朔陽,唐鋰,周舟,等.夏熱冬冷地區城市社區人工濕地處理雨水模式研究[J].建筑技術,2015,46(10):927–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