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人才競爭力體現了高校的辦學水平。各高校對人才競爭力的關注本質上是對自己所培養人才能力的關注。“課程+項目+競賽”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很好地提升高校的人才競爭力。“課程+項目+競賽”是針對本科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它將大學本科生的課程學習、項目研究與學科競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從專業基礎到學科前沿、從理論學習到應用研究的多維人才培養體系。“課程+項目+競賽”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是提高學生創新精神的途徑,是提升學生科研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高校;人才競爭力;應用研究型課程;學科競賽
【作者簡介】向俊杰(1977-),男,湖北仙桃人,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導,博士,研究方向:環境治理政策研究。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專業質量新標準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2018JGA181);廣西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廣西高校人才競爭力提升路徑研究(2019C248)。
一、緒論
近幾年來,高校人才競爭力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人才競爭力是“一種相對的競爭優勢,是個人或者群體在人才市場上的相對優勢”。高校人才競爭力是指高校所培養的人才的相對競爭優勢,是高校所培養的學生個體或學生群體在人才市場上所體現出來的相對競爭優勢,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人才培養是高校的第一任務,因此,高校人才競爭力體現了高校的辦學水平,體現了高校相關專業在國內本學科的相對地位,并且成為衡量高校相關專業合格評估的重要指標;高校人才競爭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各高校對人才競爭力的關注本質上是對自己所培養人才能力的關注。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行政管理專業一直以來非常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并發展出了一套“課程+項目+競賽”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課程+項目+競賽”的內涵與主要做法
“課程+項目+競賽”是桂林理工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所形成的一套針對本科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它將大學本科生的課程學習、項目研究與學科競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從專業基礎到學科前沿、從理論學習到應用研究的多維人才培養體系。在該模式中,“課程”是指本科生的課程學習,主要包括學校設置的通識課、專業理論課和應用研究型課程。通識課和專業理論課是大學所有專業都設置的課程模塊,而應用研究型課程則依托本專業教師高水平的項目、針對學科前沿問題而靈活設置的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學科前沿的認識。“項目”是本科生的研究項目,是針對學科的前沿問題、熱點問題或者是教師正在進行高水平項目的子問題,由專業教師指導而設置的供本專業學生研究的項目,其管理方式完全參照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申請、審批、經費管理、結題驗收等方面的管理辦法。“競賽”是指本科生的學科競賽,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鼓勵本院學生參加本專業的各類學科競賽,包括校級的、自治區級的、全國性的學科競賽。
“課程+項目+競賽”的人才培養方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體做法。在課程設置方面,通識課強調多學科交叉、文理交叉;專業理論課強調厚基礎;應用研究型課程強調前沿性和應用性。需要說明的是,針對應用研究型課程,學校出臺了專門的規章制度加強管理,特別強調要以教師的高水平課題為基礎,為了保證課程的前沿性,每門課程的內容只能開設一次,不能無限次重復。這雖然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但學校從教學課時酬金方面予以重獎。目前,行政管理專業已經開設了10多門應用研究型課程。在研究項目方面,學校和學院除了研究項目的設置以外,還對申請項目的學生以及指導教師進行物質激勵,以激發學生和指導教師的積極性。目前,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每年都會有近10項課題獲得國家級、自治區級、校級立項,研究成果獲得了多項獎勵。在學科競賽方面,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參加挑戰杯、中國公共管理案例大賽等學科相關的賽事,讓學生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在競賽中充分發揮出來。課程、項目和競賽三者共同構成了本校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競爭力培養的核心要素,其中,課程學習是高校人才競爭力培養的基礎,項目是人才競爭力培養的著力點,學科競賽是人才競爭力培養的具體體現。
三、“課程+項目+競賽”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主動學習的效果要遠遠優于被動學習的效果。學習的興趣固然來自對知識的渴求,但更來自獲得知識以后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成就感,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結果被社會承認的滿足感。從后者所產生的學習興趣要遠遠高于前者所產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成就感和滿足感屬于馬斯洛所說人的需求層次中高層次的需求。
傳統的專業理論課學習,能夠讓學生掌握一定水平的專業理論知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在校大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渴求。但是,在目前互聯網已經普及于大學校園的情況下,學生已經能夠自己獲得常規的專業理論知識,如果在課堂上繼續大量重復這些常規的專業理論知識,可能不僅不能滿足學生對于專業理論知識的渴求,反而會讓學生覺得上課是在浪費時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
將“課程+項目+競賽”引入專業理論教學以后,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應用研究型課程會帶給學生以前沿性的理論知識,這些知識往往是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形成的,是規范性的教材所沒有囊括的,這會在更大的程度上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二是項目的申請、研究以及結題過程,需要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發揮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整個過程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物質收益,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悅和成就感。三是學科競賽中問題的解決、觀點的碰撞、小組之間的交鋒,讓學生獲得挑戰、成就感、滿足感。“學科競賽同時也是一種載體或途徑,通過這個載體或途徑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因此,“課程+項目+競賽”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
四、“課程+項目+競賽”是提高學生創新精神的途徑
創造性是創新的關鍵,亦是創新型人才的本質特征,也是人才競爭力的核心。創新精神是創新行為的指針,是創造性的來源。高校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是高校人才競爭力的核心,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是提升高校人才競爭力。創新的首要來源是現實的需求,是現實生活中問題的推動。關注現實、關注問題,是培養創新精神的源泉。
在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下,課堂上的理論學習是核心。理論學習首要的是認可理論、服從理論,進而才有可能對理論進行反思,有所創新。因此,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難以在第一時間產生創新性人才,難以讓培養的人才產生創新精神。
將“課程+項目+競賽”引入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以后,學生的創新精神會有極大的提高。第一,應用研究型課程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所謂研究型課程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課程”。應用研究型課程本質上是一種培養創新精神的課程。第二,項目研究過程——包括項目申請、研究方案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結題等,都是面對現實、面對問題的,這些都會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第三,學科競賽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大學生學科競賽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具有常規教學不可及的特殊的創新教育功能”。讓大學生參加學科競賽,能夠讓他們面對課堂中所不曾面對的實際問題,從而產生新的思路與新的問題,進而產生創新。
五、“課程+項目+競賽”是提升學生科研能力的途徑
科研能力是科學研究能力的簡稱,是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源于比較、分析、鑒別的能力。
在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下,在校大學生更多的是從老師或者是教材中接收相關理論知識。這種“接收”是單向度的,因而難以產生“比較”“分析”和“鑒別”,所以他們的科研能力提升是緩慢的,需要他們從學生的身份轉變成工作人員或者科研人員以后才能形成。
將“課程+項目+競賽”引入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以后,學生獲得理論知識的來源是多維的,不僅有老師的理論講授,還有老師在項目研究中和學科競賽中的指導;不僅有教材中的規范性理論,還有項目研究的實際問題,以及學科競賽中不同小組之間的觀點碰撞,等等。不同的知識來源會產生知識的多樣性,這就產生了“比較”“分析”和“鑒別”的需求,而且項目研究中的問題也會產生這種需求。因此,“課程+項目+競賽”的人才培養模式會有效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
六、結論
學習興趣的培養、創新精神的提高、科研能力的提升,共同構成了當代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桂林理工大學所實施的“課程+項目+競賽”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其所培養人才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戴志偉.寧波人才競爭力的評價模型構建[J].商場現代化,2006, 30:189-190.
[2]梁拴榮,賈宏燕.創新型人才概念內涵新探[J].生產力研究,2011, 1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