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惟軍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教師應重視德育教育的良好開展,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教育活動,構建良好的班集體,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初中德育;素質教育;教學開展;方式方法
一、構建良好的班集體
班級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單位,也是班主任進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組織保證。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首先,我讓學生自己充分明確自己班級的目標。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這個目標應是遠期、中期、近期目標的結合,只有全班學生參與制訂,才有真正的集體目標,才能把班集體建設作為與自己休戚相關的事情,他們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被調動起來,他們的個人目標和班集體的目標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其次,發揮班委會、團支部和骨干的核心力量。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必須擁有一個堅強的核心。中學生集體能否形成往往取決于能否形成一支為班集體成員所信服、所擁護的班干部和團結在班干部周圍的一批積極分子。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全班同學去努力實現集體目標。
二、采用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沒有情感,不可能有對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何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必須使情感教育成為主旋律,堅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師要通情達理,別太苛求;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心理相容。初中生大多在16~18歲之間的年齡,正是穩定的個性,良好的意志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過程。不能否認,初中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更有少數對學習毫無興趣,調皮搗蛋的“后進生”。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教師如果要求太高、太完美,無意間流露出的“恨鐵不成鋼”,心恢意冷的神情,會使敏感的初中生產生自卑的心理。師生之間沒有良好地溝通、情感上的理解,就更談不上必親其師,信其道了,堅持情理相容,最為要緊的是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一方面,教師的勞動是一種特殊的服務,學生是服務的對象,學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將他們例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還應該是情感融洽的朋友關系,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的伙伴關系。教師對學生要以誠相待,平等對待,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用多種方法盡可能照顧學生生理、智能、文化素質方面的差異,對學生的缺點與不足要包容、要引導、要有耐心、多一份關懷,多一份理解,讓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博大而持久、真摯和深沉的愛。
三、更新德育理念
要想德育教育有實效,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研究學生的特點,采取合適的德育方法進行滲透。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融入到這個大家庭中。中學生精力充沛,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記憶力比較強,書本知識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他們喜歡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他們要求自治、自理的意識極為強烈。由于中學生的社會閱歷尚淺,缺乏對社會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因此看待問題比較片面,自控能力較差,社會上的不良因素會侵蝕他們的身心健康,使得一些學生安于現狀,得過且過,沒有人生的理想,沒有奮斗的目標。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著眼于未來,立足于學生的實際,進行自立性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目標,從理想教育入手,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這樣終會取得成效。
四、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
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而為之”一直以來都是提倡學生學會的行為準則,只有能夠明是非,辨善惡才能規范自己日常中的行為,從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養。一時的某些行為并不能說明是否具備道德品質,只有形成內心的觀念和行為準則并在它的驅使下踐行某一道德行為才是具備道德品質的表現,因此道德品質的培養是一個積累和沉淀的過程,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這些品質就需要學生建立基本的明是非,辨善惡的能力,規范一言一行,以致于內化道德準則從而獲得道德品質的培養。在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學生辨別是非黑白的能力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注重學生的一言一行,鼓勵的宣傳好的人和事,對那些做錯事或者具有相關傾向的學生加以教導防范于未然。此外,利用對比教學法培養學生明辨是非、善惡能力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我曾經給學生講解過這樣兩則對比案例:甲在經過一路邊時隨手丟垃圾,乙見到有人丟也跟著丟而丙同學經過時不僅沒有跟著丟垃圾反而將垃圾撿起來放入就近的垃圾桶中。這樣一則案例簡單卻發人深省,甲同學是最初丟垃圾的人,而乙同學的行為雖然有所不同卻與甲沒有本質區別,丙同學的行為和乙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教學法學生對于對與錯、是非黑白、善于惡就會形成一個基本的認知能力。
六、豐富的德育活動
在實施德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把日常工作作為創新德育工作的基礎。過去的德育活動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說教的方式,向學生灌輸德育知識,學生被動的接受教育。我認為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要把德育融入學生的生活之中,倡導品德培養回歸生活,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使學生通過活動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實現德育培養目標。例如:在清明節,我組織學生掃墓;在母親節,我鼓勵學生為母親制作賀卡或為母親洗一次腳;在助殘日,我組織學生演講并進行愛心捐款……在這些活動中,滲透著對學生的愛國教育、感恩教育、公德教育等。
近年來,伴隨著道德教育呼聲的高漲,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紛紛投入到探討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上來,并提出“育人為本,德育為首,注重實效”的教育理念。的確,把道德教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首位,讓德育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是培養學生,乃至影響學生一生的重中之重。然而,就目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現狀來看,情況并不樂觀。為此,作為班集體的教育者和組織者,班主任有責任抓好道德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李莉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優化班主任工作[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旬刊,2012(10).
【2】梁柳卿.發揮思品優勢突出德育功能――淺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滲透[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