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
摘要:小學數學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與定理,更為重要的是還能夠讓學生從數學的嚴密性與邏輯性中汲取營養,改變單一的思維方式與態度,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本文將從小學教學生活情景化開展教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小學數學情景化教學開展的相關理論依據以及這一教學手段的優勢與具體做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情景化 教學開展
中圖分類號:G623.5
在數學課程中很多內容都極為抽象,很多小學生一時間難以較快的理解領悟到,數學在他們眼中是十分枯燥且乏味的,而整個數學課堂的氣氛也十分沉悶,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很難真正發揮出來。將小學教學內容以生活情景化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能夠讓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生動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開展小學數學的生活情景化教學十分必要。
一、小學數學情景化教學開展的理論依據
進行小學數學情景化教學的開展與實踐有豐富的相關理論依據作為支撐。首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需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背景出發,教學只是為學生交流和學習創造一定的機會,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并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換句話說,小學生的知識背景欠缺,只能尋找現實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并由教師引領學生發生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規律,讓學生最終明確“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認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被調動起來,學生的實際數學應用能力才能進一步發展。
其次,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成為了小學數學情景化教學的先導。他反復強調生活與教育的聯系,認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教育源于生活,同時也是對生活規律的提煉,在進行教育時生活也應該作為教育的核心,每一個學生都有公平享受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機會。同時,教育的本質目的便是培養適應社會生活的人,教育終究還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忽視生活的教育是不成立也是不具實效的教育。
再次,建構理論認為,過學習者與周圍環境行進相互作用,學生從生活和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發現數學生活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獲得直接經驗。學習者能夠盡快構建起一個學習框架,能夠更快的掌握學習內容。當然,這并不是否認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建構主義理論也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也就是說教師是學長中指路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主動發現。在學生遇到難題后答疑解惑,最終使學生在基本生活經驗基礎上通過主動活動構建起自己的認知結構。
最后,在創新教育理論中,創新教育理論更加側重于從現代社會和人類自身發展的角度對學校教育進行審視。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與主體,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不斷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態度與能力。要將課堂還給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空間,摒棄陳舊僵化的課堂教學,為課堂注入活力,使教育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開展的優勢與具體做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樂趣
設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來說,小學生在課堂上與其他高年級段學生相比更加容易分心、走神,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學習的效果才能獲得根本性的提升。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聯系生活問題積極解答教師的問題,對自己的知識架構進行不斷補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生活中問題,為學習創設一定的懸念,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究。比如,在學習《乘法分配表》這一板塊時,教師就以增訂校服為例來將課題引入到課堂中來。在上課前教師詢問學生,“就以我們班級為例,如果要增訂校服,每一排共有8個人,有5排,那么我們班級需要多少套校服呢?”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馬上用已經預習了的乘法計算口訣進行演算而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通過數數的方法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學生對乘法表的定義依然沒有較深的理解,但是在前期學習中,他們已經在心中對它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邁過了第一道心理門檻,學習起來自然也更加容易。
(二)在課堂中創造生活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低年級段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學習的知識層面較淺,對于一些較為抽象的知識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和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學生從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往往能夠更好的理解知識,同時,這樣的學習方法也使得數學數學更加簡單易行。比如,在教學《加減速算法》這一章節時,由于很多學生對于抽象的數字計算很難理解,教室就可以采用現實生活中找零付錢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商販,教師扮演買主,在買了88元的“東西”后給學生108元,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學習的加減乘除知識,迅速進行找零。
(三)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教學,讓學生具體感知
學生在學習長度和面積單位時往往對于一些單位如1km,1㎡沒有很明確的認識。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操場中去,告訴學生跑道的一圈大約為400米,1000米就是圍繞操場跑兩圈半,或者引領學生一起慢跑,感受1000米的實際長度。而向學生解釋1㎡時大小時可以讓四個學生將手臂展開圍成一個接近于正方形的形狀,讓學生通過測量,粗略了解到1㎡的大小。通過現實感受,抽象的知識被具象化了,而通過實踐,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對相關的概念也有更為貼切的認識。
結束語:
就我國目前的小學數學教育來看,教師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只是機械的為了考試為了分數而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很難被調動起來。但是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的理念與方式也在不斷的革新,將生活情境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去,不僅讓學生發現數學與生活之前的聯系,還能在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基礎上大大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熊覓.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寇靖玉.小學第二學段數學教學生活化現狀與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5.
[3]李滿倉.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