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艷
摘 要:如何打造迎合適應網絡時代受眾的節目形態,讓優質內容轉換到新的媒介平臺,實現媒介之間的融合,對傳統廣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新媒體;媒介融合;節目形態
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融合的過程中,音頻產品的多元化給廣播帶來機遇與挑戰,廣播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聲音”優勢去布局,拓展影響力。
一、融合傳播改變廣播節目形態
傳統廣播講究的是“內容為王”,傳播模式是電臺播放什么節目,聽眾就被動收聽什么內容,網絡時代,傳媒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受眾的需求越來越廣,個性化要求也越來越強,如果廣播節目不順應時代發展,節目形態不創新,內容不能做到絕對的獨家,絕對的不可替代,傳統廣播的“內容為王”就沒有任何價值。互聯網時代,廣播從聽眾到用戶,受眾觀由“傳者本位”變成了“受者本位”,內容推送也轉變為以受眾或用戶個人需求為導向,節目打造也更為適播化、個性化、專業化。這就順應了新媒體時代的廣播是以受眾為導向,并通過互動讓受眾參與廣播節目的新型的“廣播+多元形態”。湖南人民廣播電臺旗下所屬頻道2018年相繼啟動了節目融媒傳播的探索,根據頻道定位,推出定制化直播節目。如湖南電臺新聞綜合頻道《輕松活過100歲》就充分發揮“廣播+”優勢,在打造多元化、開放化的節目形態上,體現了節目的“交互性、便捷性、專業性”融媒體傳播理念。除常規節目直播外,該節目還聯合公立大醫院,對難度系數高、行業領先的“黑科技”、“大手術”等進行“定制化直播”。如對“全國首例破裂心臟介入修補術”的手術直播,就安排專家團與直播用戶直接互動、關注點評手術進展,吸引同時段在線人數17.9萬人的關注,跨區域用戶在直播間聊天室也不斷上傳案例報告,凸顯了健康節目的專業屬性和大眾對健康醫療的剛需追求,也傳遞了廣播可以“看”的理念。這檔與英夫美迪數字技術、美時美客直播平臺達成的戰略合作,搭建集智能導播、直播視頻、社交互動、音視頻點播、在線診療等多功能的直播后臺系統,實現了跨區域、跨平臺的多元化互動。
二、融合傳播的“專業化”和“精細化”
隨著內容打造更為適播化、個性化、專業化之外,廣播收聽終端的多樣化也決定了廣播節目,從有聲語言延伸到話筒外的多種媒介傳播。節目如何提供增值服務,滿足差異化和分眾化需求,體現出“一魚多吃”二次傳播,碎片化節目形態就顯得極為重要。首先,傳統廣播必須要充分挖掘節目潛力,利用微信平臺上受眾最關心的問題,進行“供給側改革”,為節目形態由“專業化”向“精細化”轉變做好增值服務。如湖南人民廣播電臺瀟湘之聲的《為民熱線》節目,以維權消費報道為本,借鑒、嫁接新媒體融合路徑,節目把線上接到的重點投訴消費內容,通過線下維權記者的調查,碎片化剪輯編輯精加工,以短音頻的節目形態,在芒果動聽APP、人民網、新浪網、新浪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同步推送,吸引頻道官微的日閱讀量最高突破了5萬人次。運用全媒體推送手段,在節目中及時公布調查和處理結果,這一節目形態極大地擴大了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這種逐漸向IP 化靠攏的產出模式,對培養頻道粉絲,提升主持人知名度,鑄就節目品牌,起到了積極作用,互聯網融合的廣播節目形態,關注到的是更加精準的群體,體現了廣播節目 由“專業化”走向“精細化”。
三、融合傳播的強大吸引力
互聯網時代,最不缺的就是內容(海量),最缺的也是內容(優質),傳統廣播要融合新媒體,必須要重新定位,要了解目標群體的需求,了解目前收聽廣播都有哪些人群,收聽的習慣是什么?互聯網新媒體環境下,內容多以短、平、快為主要特點,因此,個性化和親和力的聲音產品更容易讓受眾認可。新媒體時代的廣播,專業的聲音節目品質,依舊是吸引受眾的關鍵。媒體走向市場的不是內容,而是品牌價值和影響力,電臺一定要重視品牌建設,品牌價值和影響力是提升頻道節目知名度的有效手段。廣播媒體打造品牌,放大影響力,要從主持人、欄目、頻率三個層面來做,通過塑造鮮明的聲音標識、知名欄目、專業個性以及精彩的節目形態和服務內容融合傳播,才能真正讓受眾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如以老年群體為目標受眾的湖南人民廣播電臺綜合頻道,在傳統節日元宵節里,推出的特別節目“才藝秀”和“喜樂會”就是通過目標人群,廣播“超級老友”群的廣泛發動,邀約其中才藝突出的代表,在元宵節當天走進視頻直播間,玩起了《超級老友元宵直播才藝秀》節目實時運用視頻直播的聲音資源,同步推出了《超級老友元宵喜樂會》,讓廣播受眾既聞其聲,又見其人。這一視頻直播+廣播直播的融媒體傳播互動,體現了媒體融合傳播的強大吸引力,節目視頻直播,直接拉動在線受眾74600人,點贊量達到31525次,從當日上午十一點的直播到下午十六點的直播收尾時,點擊收視人數超過127000人次,點贊量達到53916,收視點擊量成為全天節目的最大爆款和亮點,融合傳播對受眾參與節目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原生態素人版的真實,貼合收視心理,零門檻的平民化設置,使得參賽達人就是身邊社區的“大媽”“大爺”,這種與專業范兒、國際范兒毫不相干的平實樸素,正好提供了一種“平視”的親切,節目服務的個性化和親和力的表現,無形中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融合傳播再一次證明,只有尋求融合發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互聯網時代沒有所謂的網絡和平面之分,只有平臺和內容之分,內容和平臺是廣播發展的兩翼,缺一不可。首先,要在平臺上有所突破,打造迎合網絡時代受眾的節目。如在做好傳統的時間軸節目穿插和安排的同時,可以通過廣播APP對欄目做模塊化處理,比如把不同日期播放的同一欄目整合為一個列表,方便APP使用者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收聽。其核心就是:同樣的節目(內容),不同的播出方式,以此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其次,在內容上多開發具有網絡特質的碎片化和模塊化音頻產品,互聯網時代廣播要贏得受眾和市場,最關鍵的就是要設置一對一的專業化、特色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內容,節目形態既打破傳統,又兼有互動性和趣味性,這樣不但能做到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同時也能滿足廣播受眾,由大眾轉向小眾的趨勢。互聯網時代,融合傳播是媒體發展的共同趨勢,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創新、發展必不可少,廣播只有與新媒體融合,才能實現跨界發展。互聯網時代是永遠的“進行時”,充滿挑戰和機遇,也充滿著希望和風險,只有揚長避短,選擇最適合與互聯網融合的廣播節目生產形態,才是廣播未來的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湖南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