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
摘 要:將計算機網絡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之中,可以給數學教學帶來更多的變化與新意,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所以,教師在進行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時,應當巧妙地運用計算機網絡來設計教學策略,不斷優化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 計算機網絡? 教學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在的人們對計算機網絡產生了一定的依賴性,并且習慣了運用計算機網絡獲取信息。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計算機網絡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熟悉感,而且還能擴充教學資源,切實豐富數學教學。基于此,教師首先應當提升自身的計算機網絡應用能力,其次應當研究多種計算機網絡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并將之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在綜合考慮學生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出多種有效的數學教學策略。故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計算機網絡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研究。
一、優化課件教學
運用課件進行教學是計算機網絡在教學應用中的常用方式,教學效果顯著。因此,教師應當注重課件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并不斷優化課件教學。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優化提升,一是課件與數學教材的聯系,課件中應當包括數學教材中的內容,但不能照搬照抄,而是應當進行一定的調整與設計,并且,課件中的內容應當在一定的程度上多于教材中的內容;二是課件的吸引力,教師需要運用計算機技術在課件中給學生設計一些“驚喜”, 即具有趣味性的元素,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進行“正數和負數”的教學時,我在教學課件加入了一些圖片和動畫效果,用以提升學生的視覺觀感。具體來說,雖然學生在之前沒有正式學習過正數和負數的概念,但對于正數與負數,學生其實都不陌生。因此,我給學生展示的圖片是兩兩一組的對比圖片,比如,三亞的陽光沙灘和哈爾濱的白雪皚皚,溫度分別為+26℃和-17℃,這些圖片在展示的時候,第一張直接展示出來,第二張設計了動畫效果,單擊會閃出,這樣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突出圖片中的負數。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和對比,學生都注意到了“+”和“-”,并猜測這兩個符號在圖片上不是加和減的意思,而是代表另外的意義。緊接著,我利用課件帶領學生進入了正數和負數的正式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頗佳。因此,教師需要在課件上多花心思。
二、強化微課教學
微課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一來可以突出教學的重難點,二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記憶。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微課教學,并運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數學微課視頻的挑選、制作與調整,讓微課視頻能夠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需要注意的是,微課之所以稱之為微課,“微”是很重要的一點,即時間不能太長,否則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一般時長為5-7分鐘為宜。同時,微課中的內容不能貪多,太長了容易弱化重難點,削弱微課的教學效力。
例如:在進行“直線、射線、線段”的教學時,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公理“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和直線、射線、線段的表示方法,難點是圖形語言與文字語言的相互轉化。為了突出重難點,我將之制作進了微課視頻里,視頻時長六分鐘。具體來說,在視頻的一開始會有學生熟悉的動畫人物跳出來,說要跟大家玩一個畫圖游戲,即你來跟我畫,畫的內容是直線、射線和線段。學生很喜歡這樣的課堂小游戲,很快投入到了游戲中,在短暫的游戲后,視頻中的動畫人物開始進行公理和直線、射線、線段的表示方法講解,學生聽得特別認真。微課視頻播放完畢后,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因此,教師需要強化微課教學。
三、豐富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可以給數學課堂教學帶來較多的變化,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期待。也就是說,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數學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并運用計算機網絡增加情境教學的多變性。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設計的情境必須與要教學的數學內容高度貼合,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意而弱化了情境的教育性,并且,教師設計的情境需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學生主動融入,主動學習。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延伸。
例如:在進行“幾何圖形 ”的教學時,我利用計算機網絡給學生構建了視頻情境。具體來說,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圖形的世界,在視頻中,學生會看到多種事物,比如,家里的正方形桌椅、長方體冰箱、故宮、地壇、金字塔、比薩斜塔等等,視頻中的內容特別豐富,學生看得目不轉睛,非常投入。在視頻播放完畢之后,我讓學生回憶視頻內容,想想其中出現了哪些圖形,這些圖形都有什么特點。因為投入,學生的思考效率極高。因此,教師需要善用計算機網絡來制造和優化情境。
總而言之,一切事物都在向前發展,數學教學也不能停滯不前。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巧妙地將計算機網絡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不斷追求數學教學的優化,讓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并獲得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蔣棟才. 互聯網視域下改進初中數學教學的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2]宋小雅. 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研究[D].河北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