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艷



摘 要:本文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中容易產生的教學難實施、評價單一、教學設計脫離學情和三維教學目標難融合等問題出發,利用管理學中目標管理的SMART原則對該課程的課堂教學績效體系開展實踐研究。筆者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大綱為核心標準,以細化教學目標、開展多元評價、提供多重幫助、融合三維目標、合理整合課時等策略構建課堂教學績效體系,讓課堂更具實效性并有效解決以往的教學問題。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 SMART? 教學績效體系? ?實踐研究
一、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課堂教學問題分析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此課程涵蓋內容多,注重計算機技能掌握和運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該課程任教對象為高一學生,授課時間為一學年。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遇到以下四個問題:
(一)教學難實施
中職生學習基礎差、動力不足和上課易走神等因素,經常讓課堂教學環節不能實施完全,有些環節只能蜻蜓點水匆匆而過,出現“頭重腳輕”現象。甚至出現因學生無法獨立完成任務拖延教學進度,導致后面環節不了了之情況。教學進度難把控和教學環節缺失讓整個教學過程不完整,教學難以實施,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二)教學評價單一
以往,教學評價基本由教師一人評定,主要方式為記錄學生課堂表現和批改其課后作業。課上,教師既要觀察、記錄學生表現又要掌控整個課堂,難免會記錄不完整。課后批改作業讓教學評價具延后性。個別學生甚至抄襲作業,干擾教師公平公正評價學生。這些都讓教學評價單一,不夠客觀,不夠全面。
(三)教學設計與學情脫離
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符合學情的教學設計是開展一次成功教學活動的前提。但在實際中,教師往往停留在“學生應該會怎么樣,應該不會怎么樣”的主觀判斷上,忽視對學生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定的教學設計與學情偏差較大。
(四)教學目標難融合
多數中職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只會按葫蘆畫瓢,不會舉一反三,甚至有些學生缺乏模仿操作能力。同時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易陷入“誤區”——計算機課程只要會操作就好。整個教學過程注重操作性引導,缺乏對思維、方法、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三維目標的難以融合,限制學生開拓性思維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利學生全面發展。
不難發現,以上問題都是課堂教學實效性不佳問題。因此筆者認為需要一個科學有效可行的方法構建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績效體系,以期在有限時間內,面對參差不齊學生,通過有效組織實施來達成高質的教學效果。
二、SMART原則在構建課堂教學績效體系中的策略
(一)理論基礎
1.SMART目標管理原則
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在其著作《管理實踐》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中提出了目標管理。SMART原則是目標管理中制定目標的一個經典原則。? ? 現經常用于績效考核。其具體內容如下:
S--具體化(specific)是指績效考核要有特定工作指標,內容要具體化。
M-可衡量(Measurable)是指績效指標要量化或行為化,考核信息要可衡量。
A-可實現(Achievable)是指績效指標要通過努力可實現,避免目標過高或過低。
R-相關性(Relevant)是指績效目標要與其他目標有關聯,有相互促進作用。
T-時限性(Time-bound)是指績效考核要有明確截止期限,避免無法考核或考核不公。
2.課堂教學績效
在管理學中,績效是指對組織、團隊或個人的任務完成過程、任務完成度、目標達成度及達成效率的衡量與反饋。現績效一詞廣泛用于各個領域。這里,課堂教學績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目標達成度,教學資源配置,教學時間安排,教學方法使用,教學評價合理性等綜合情況的衡量和反饋。
(二)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大綱要求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大綱相關要求如下:
1.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養成獨立思考、主動研究的學習方法,培養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2.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做結合,理論與實踐融一體
3.教學評價:堅持總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
(三)具體策略
因此為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和學情,從五個方面將SMART原則運用于構建該課程的課堂教學績效體系。
1.明確細化目標,給予具體指引--Specific(具體化)
此策略是指將課堂教學目標細化落實到每個知識點或技能點,并通過清楚的語言說明要達到的標準,在完成過程中給予具體化、規范化流程供參考。
模棱兩可的教學目標是無法給予教學過程實際指導意義。如學習WORD模塊時,若將知識與技能目標定為“學會WORD操作”就屬于模棱兩可、抽象的教學目標。因為WORD操作涉及很多,如有字體段落基本操作、頁面布局、表格操作、批注修訂等。若這樣設定教學目標就不知是學會WORD的哪個操作。
具體化的指引可以給學習困難的中職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方向,讓其更直觀地學習陌生操作和對目標要求一目了然。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重操作,絕大多數操作可以流程化。如學習Excel圖表制作時,可將圖表制作分為4個步驟:(1)選中數據區域(2)選擇相應圖表(3)放置正確位置(4)美化圖表
2.量化評價指標,開展多元評價--Measurable(可衡量)
依據教學大綱要求,此策略是指將教學評價分為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并制定相應評價表。教師評價即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任務完成度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定。過程評價即對學生學習態度、參與度、是否規范操作等課堂表現進行客觀評價。學生評價即學生對其同伴進行綜合評價。結果? ? ? ?評價即對學生的課堂作業進行批改。
四種評價有效結合,讓教學評價呈現多樣性、多元化。不同內容,不同視角,全方面衡量課堂教學成效。而具體評價指標還需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課堂實際內容制定。
3.借信息化手段,提供多重幫助--Achievable(可實現)
此策略是指運用多種信息化手段,為學生帶來切實可行的幫助措施,助其開展學習并努力完成任務,提升學生思考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該課程的課堂設在多媒體教室,學生人手一臺多媒體計算機,這讓信息化手段更加多元化,如微課、微信平臺、自制教學網、學案、云協作平臺、多媒體課件等。
4.引協作學習制,促進目標融合--Relevant(相關性)
該策略是指為改變輕“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現象,鍛煉學生團體協作能力,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特點,設定協作學習制。通過互相協作完成任務,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效融合。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知識點豐富,容易設定復雜綜合性問題。且學生在初中時就已接觸該課程,部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都較強。因此協作學習制是可行且適合的。教師在設定教學任務時也可多將生活實際問題融入其中,為學生就業打好基礎。
5.合理整合課時,把握操作進度--Time-bound(時限性)
該策略是指依據教學大綱、學生實際情況和杭州市統測需求,對該課程每個模塊的課時安排進行重新整合,而在課堂時間內嚴格把控各個教學環節時間,實時了解學生操作動態,適時介入幫助學生或中止某教學環節,以此保證各個教學環節能有條不紊進行,課堂教學有序實施。
三、SMART原則在構建課堂教學績效體系中的具體實例
筆者以《PPT2010中的動畫設置》一課為例,闡述具體如何運用SMART原則構建課堂教學績效體系。《PPT2010中的動畫設置》是第八章演示文稿軟件應用任務8.4放映演示文稿中的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兩節課。具體策略如下:
(一)細化課程目標,給予具體指引--Specific(具體化)
《PPT2010中的動畫設置》包含基本動畫設置、復雜動畫設置、動畫刷使用、動畫時間順序效果設置等多個教學內容。本次教學活動以小組協作探究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教學形式完成動畫基本設置任務1和復雜動畫設置任務2,力求讓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培養團隊意識和自我探究能力。因此依據Specific(具體化)原則,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具體細化。
·知識與技能:能熟練掌握動畫時間、順序、效果的設置
能熟知畫設置的常規要素
會制作同一對象兩個以上動畫設置
會熟練掌握動畫刷的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任務完成,能熟練設置動畫,體會動畫設置要點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小組團隊意識
通過制作復雜動畫效果,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分析思考、歸納總結能力
提升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學生交流互學能力
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養成積極主動學習、使用信息技術和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筆者總結多年教學經驗,自編并傳授給學生計算機基本操作流程口訣——“一選二開三具體,慢慢選擇不著急。多效果,再一次,勿忘右鍵會幫你。”。其具體含義為“1.選中對象2.打開相應屬性設置界面3.設置具體屬性值,若有多個效果則再來一次,有時可查看右鍵菜單”。在本課中,筆者依據該口訣要領,并結合教學目標要求,制定了動畫設置基本操作流程(1.選中文字或圖片2.鼠標點擊菜單欄“動畫”3.打開動畫窗格4.選擇動畫效果5.設置時間、開始方式6.預覽效果),并進行運用。
具體目標的指引讓陌生操作過程明確化、直觀化。這有利于任務順利開展,有助于整個課堂目標實現和課堂效果提高。
(二)量化評價指標,開展多元評價--Measurable(可衡量)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杭州市統測科目。筆者依據教學內容,結合教學大綱和統測要求,制定了《PPT動畫設置學生評價表》(具體見下圖8)和《協作小組組員評價表》(具體見下圖9)。兩個評價表分別從任務完成度、技能掌握程度、學習態度、協作能力等方面進行了量化考核,全方位衡量課堂教學成效。
課前,筆者對每個協作小組的組長進行培訓,讓其作為過程評價和學生評價的評定者并嚴格按照兩個評價表進行量化評定。課上,教師巡查小組完成情況,及時記錄在《小組完成情況登記表》(具體見下圖11)。最終,教師結合所有情況,給予學生綜合評定。(具體見下圖12)。
多元化評價方式讓教學評價更具科學性、客觀性,增加了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可行性、客觀性和全面性,也讓教師今后在制定教學設計時更具方向性。
(三)借信息化手段,提供多重措施--Achievable(可實現)
為打破小組協作學習空間時間的限制,引入了云協作平臺。云協作平臺是一款基于資源共享和溝通的團隊協作工具,在線編輯同一文檔和溝通均十分便利。課前,筆者梳理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特點制定學案。學案中,制定熱身任務——圖片彈跳動畫,任務1——貿易節PPT動畫設置和任務2——班級介紹PPT精美復雜動畫設置。任務內容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并環環相扣。同時筆者還制作了供參考的微視頻。課中,學生與組員之間互幫互助共同完成任務。教師在必要時進行集體指導或個別輔導。信息化的手段讓課堂更實效更活躍。本次教學活動,利用云協作平臺的便利性,通過“學案指導即我們做什么”、“微視頻指導即我們怎么做”、“同伴輔導即有什么好方法”和“教師輔助即我們都不會怎么辦”等方式提供學生多重幫助措施,讓學習困難學生清楚做什么和怎么做并能更好融入課堂。
(四)引協作學習制,促進目標融合--Relevant(相關性)
本次課,教學思路主要分為兩條線。一是將生活實際問題融入任務,且任務環環相扣。首先以制作貿易節動態PPT問題引入新課,然后將任務分解為若干個小任務。通過小任務完成,熟練掌握動畫設置基本操作。制作貿易節動態PPT沒有固化操作沒有統一模板,因此制作的過程既鞏固前知又升華創新。該過程,既鍛煉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又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是引入協作學習制。課前,依據平時學習層次分析及快帶慢原則將學生分為6個小組,每組6~8人,設定組長1名。組長由平時表現好及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擔當,其職責是確定方案、組員分工、掌握組員動態、考核評定組員、展示作品。組員則依據分工完成任務,并登記任務記錄單。課中,小組之間采用競爭機制,讓其全體參與,在互幫互助中完成任務(具體下圖14所示)。
協作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營造輕松自主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同時促進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共同提高共同進步,提高學生溝通交際能力、學習能力和效率,提升團體協作意識,為就業后適應團隊工作制打基礎。
協作學習制的引入,有效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
(五)合理整合課時,把握操作進度--Time-bound(時限性)
合理安排時間是保證教學過程有序進行的必要條件。教學大綱給予了每個模塊學時安排建議(具體見表1)。
筆者依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杭州市統測考點和多年教學經驗,按照以下原則將課程模塊的課時進行具體細化和重新整合。
1.重實踐原則:依據該課程特點,注重安排學生多實踐操作時間,努力做到做中學、做中教。
2.緊考核原則:嚴格按照杭州市統測要求,深入研究每個考點,較難和易失分的考點多安排課時。如電子表格模塊的數據處理章節。
3.同合并原則:同一模塊的相似章節內容進行合并整合。如因特網的理論部分。
4.適調整原則:課時安排并非一成不變,必須要依據學情進行適當調整。
在每節課中,筆者也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設定每個教學環節時間并嚴格按照設定時間進行掌控。若發現某個教學環節學生有拖延現象,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或合理調整后面環節時間或及時中止該教學環節,務必保證在有限課堂時間內高質量完成所有教學環節。
本課中,教學內容涵蓋2課時,筆者將教學時間設定如表2。(如下表2所示)
四、成效與反思
(一)提高課堂實效,有助解決教學實際問題
將SMART原則用于構建課堂教學績效體系前后,筆者均對學生進行了課堂實效的問卷調查,具體涵蓋課堂任務是否喜歡,操作流程是否清楚、薄弱項目是否知曉、是否與同伴合作愉快、課堂環節時間是否合理等方面。
結果顯示:將SMART原則用于構建課堂教學績效體系后,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和課堂喜愛度,提升了教學過程流暢度,及時讓學生清楚自己薄弱點,提高課堂實效,解決教學實際問題。
(二)增強學生自信心,有效提升學生考核成績
運用SMART原則前后對比發現,應用SMART原則的班級計算機考核成績明顯提升。同時也提升學生成就感,增加對計算機操作與運用的自信心,更多的學生愿意加入探索計算機學習中。
(三)鍛煉教師技能,有利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運用SMART原則構建課堂教學績效體系需要教師做大量準備。五個策略都對教師提出了高要求。教師的準備過程即是鍛煉自己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過程。
教師需要深刻認識SMART原則,要明確學生是否能迅速知曉任務要求和操作流程,是否符合學生需求,是否能公平公正有效衡量,是否能在課堂時間內達到目標,是否能兼顧三維目標等。這樣的高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有大量的教學實踐和堅持不懈的努力與學習。
(四)反思
運用SMART原則構建課堂教學績效體系,從具體化、可衡量、可實現、相關性、時限性五個方面著手進行實踐探究,有效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升課堂實效,有利學生全面發展,但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水平的教師,針對同一課堂,運用SMART原則會產生不同課堂效果。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挖掘SMART原則的廣度和深度,為課堂帶來更多的效益。
【參考文獻】
[1]王麗麗. 中小學多媒體教學績效評價體系設計.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16):80-83.
[2]柴曉美. SMART原則在教學目標制定中的作用. 現代教育,2017(2):36-37.
[3]白琳. 運用SMART原則設計“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目標. 計算機教育,2010(20):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