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國星
摘要:當前,我國教育體制不斷發展,需要實行素質教育,便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社會的進步、企業的發展,也要求學校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性人才。當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勞動力市場和產業結構都發生著巨大變化,基于此種環境,可以實施以就業為指導的教學方法,本文大概分析了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這樣便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關鍵詞:就業質量;教學改革;就業導向
對于知識經濟來說,人力資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企業要想長期發展壯大,必須提高人力資源成本。當前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便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種環境背景,高校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學生職業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需要可以將社會實踐和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實現人力資本、社會經濟、人才相結合,這樣便能以就業為導向,促進人才的培養。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一)學生的自我情況和創新能力
有的學生在讀書期間積極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學習各種專業技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個人社交能力,同時接受到了高質量的教育,便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這樣,便能認清自己的職業理想,選擇合適的職業道路。這類學生具備一定的優勢,受就業市場的歡迎。
(二)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雖然不同崗位選用人才的標準各不相同,具體來說仍然具備一定的相似之處。用人單位普遍希望選擇學歷較高、能力較強、多才多藝的學生,部分用人單位限制了學生的性別、生源地。國企和事業單位每年吸收的應屆畢業生較少,這便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
(三)學生的自身條件
學校知名度、學校以前的就業情況、學校文化氛圍這些因素都能影響到學生的就業率。像958、211這些知名學校,師資條件較好,學校具有良好的文化范圍,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較強,個人素質較高。因此,這些學校的學生相比于其他學校學生更有市場競爭力、普遍好就業。
二、深化學校教學改革的方法
(一)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培訓目標
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分注重理論知識,卻忽視實踐操作,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能適應當今企業的發展,自然影響學校的就業率。因此,為了培養出復合型技術含量型的人才,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培訓目標,這樣學生便能滿足以后職業規劃發展的需求。
因此,尤其要重視人才職業的發展和職業技能培訓,強化基本崗位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訓練,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努力推進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嚴格遵循“一專多能、持續改進”的辦學方法,以服務業帶動企業發展,不斷提高學生就業率。
(二)鼓勵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法
可以將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便是一種很好的合作方式。老師引導學生自行組建課題,提高其動手實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這種任務式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實際能力,包括了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簡單來說就是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照著企業的模本培養符合要求的人才。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這樣便能實現學生畢業即就業的方法,同時嚴格遵循教育改革發展規律,積極尋找企業的自身優勢,便能實現全方位的合作,這樣,便能提高高校就業率。同時可以實行“半工半讀”這種教學方法,大力培訓血學生的專業技能。學校第一年的教學計劃主要以基本技能和基礎教育為主,學校第二年教學重點在于企業培訓,第三年以實習為主,定向指派到相關企業,如果學生實習后仍不能滿足企業用工需求,可以返回學校再學習一年。
(三)優化專業課程
根據企業的用工需求,不斷優化教學題材和教學內容,各大高校要及時把握市場規律,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進度,深化教學內容,改善課堂學習內容,強化實訓學習內容,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實踐精神的培訓。
三、總結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的良好就業,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方法。不斷優化專業課程,建立健全教師激勵和考評機制,為企業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譚強. 基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D].西南大學,2016.
[2]閆俊鳳. 我國行業特色高校發展戰略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4.
[3]陳金秀. 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4]譚菊華. 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4.
[5]董顯輝. 中國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研究[D].天津大學,2013.
[6]張良. 職業素質本位的高職教育課程建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7]劉曉. 利益相關者參與下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