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旋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穩健發展,各種環境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十九大以來,我國加強了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明確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建設美麗中國保護生態環境,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而高中生物教材立足于生物本體與穩態環境,擁有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教師要善于把握利用,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學生生態意識。
關鍵詞:生態文明;高中生物;生態意識;滲透
高中生物教學不僅要傳授一門基礎科學的知識與學習方法,更要幫助學生了解生態文明相關知識,掌握相關技能。教師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要以教材為本,貫徹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意識,在行為中體現生態文明理念,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受學科特性影響,高中生物教學包含生物的基礎構成、生物遺傳進化的基礎闡述、以及環境穩態等重要內容,是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必要性分析
首先,有助于突出課堂主體,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進步,新課改標準明確提出要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綜合能力提升。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創新教學方法、創設生態教育情景,培養學生正確生態文明行為,這對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打造素質教育這一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其次,還有助于師生對教學目標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強學習效果。通過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深化認識和理解,實現對知識點的長效精準記憶,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知識體系,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生態文明滲透可行措施初探
(一)加強生態實踐,構建良性循環
生物不僅僅是停留在課堂之上的科學,更是在生活中就有的活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課本上“死讀書”,更要有發現的眼睛,要在生活中了解生物、學習生物。在學生對于現實生活的觀察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當今的環境狀況,感知現實生活中的生態現狀。在《生態系統的結構》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或者學生間分組合作,以校園中的生態系統為例,拍攝系列照片組成校園生態系統圖系。在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展示,通過學生的觀察和分享,讓學生能直觀體會到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在其中滲透生態文明理念[1]。在生態實踐中,原本躺在課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能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這是一種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行之道,在學與用之中能形成良性的循環。
(二)立足教材內容,培養生態意識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一大中心,教材更是重要的學習資源[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立足于課本,在各個知識點的講解里滲透進生態教育理念。在具體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以生態文明教育為重要線索串起知識點,避免孤立生硬的課堂滲透。在教學中要善于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生態文明教學情境。比如在學習細胞中的物質時,對于植物生長所必須的礦物質這一知識點的講解時,可以播放相關農藥化肥污染土地、重金屬污染土地等的視頻,讓學生能直觀地了解污染產生的原因。教師要立足課本,同時還要做好適當的延伸。可以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做好引導工作,滲透生態文明教育[3]。如在學習到生長素對于植物的生長作用這一課時,教師可課前提前一到兩周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一組關注陽光充足環境中植物的生長狀況,一組側重記錄陰暗環境中的情況。教師可根據實驗結果,讓學生自主分析植物的向光生長原理,再以此為基礎,結合如何保護植物生長等實例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其中。
(三)開發環保節日,強化生態意識
教師要實現對植樹節、地球斷電一小時等活動的恰當利用。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做出環保行為,參與校園環境美化建設,少用塑料袋等,在點滴中培養生態習慣。更要結合節日熱點,在課堂上開設專題探討,對社會熱點中所蘊含的生態文明知識要恰當把握,將其轉化為課堂的重要教學素材,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和思維能力。
三、結束語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每個公民都要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用實際行動建設美麗中國。而高中生作為未來社會的重要主體之一,教師更要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生態文明習慣,以期在未來能更好地建設美麗中國,保護美麗中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有利于營造教學場景,提高學生學習,拓展課堂內容,更有利于在師生之間形成更加積極主動的互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創設高效有序的對話課堂。高中教師要加強對生態文明教育在教學中滲透方法的思考探究,優化生態文明教育方法,這對人與自然能和諧相處,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發展經濟建設,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麗美.高中生物教學的創新性改革模式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 (教師教育) ,2017 (18) .
[2]國家環保局譯.二十一世紀議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1,30.
[3]李加政.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觀教育的途徑[J].環境教育,2017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