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梅
摘要:“有效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教學理論。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提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有效教學策略。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形成了對數學學科的濃厚興趣,使每個學生的數學素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關鍵詞:教學觀念 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主陣地。近幾年來,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日新月異,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都在不斷地推陳出新,為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就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主動探索,從而獲取知識。從事數學教學多年,下面是我的幾點認識:
一、創設情境, 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我為了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導課時精心地創設生活情境,使他們置身于數學生活的氛圍中,使學生更好地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他們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比如在教學“青蛙吃害蟲”時,可先出示投影圖片,讓學生猜一猜青蛙能做什么,是誰的好朋友?接著出示投影讓大青蛙吃56只害蟲,小青蛙吃30只害蟲。這個導入的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做好的鋪墊。
2.創設操作情境。小學生具有好動的心理特征, 動手操作不僅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還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9+2=?”時,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進位加法的起始知識。第一步,指導學生按“湊十”的需要操作小棒,根據要把九根小棒“湊十”的需要,引導把2根分成1根與1根,把其中的1根放到9根里湊成10根,再與剩下的1根合并成11根;第二步,讓學生用出聲的語言,較詳細的口述操作過程;第三步,要求學生脫離實物,通過表象默默地想操作的過程;第四步,引導學生壓縮、簡化說與想的口算過程。這樣通過動手和動口,學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湊十法”的算理。
二、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內容,相同的課程,由于各自的風格不同,習慣不同,教法也不同。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對象的不同思維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低年級偏重直觀操作學習法,高年級偏重于知識遷移學習法及嘗試學習法等。但是無論選擇哪種教法,都要重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為它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教學中要盡量從內容上求異,從題材上求趣,從形式上求新,要加強直觀教學,充分運用電教手段,擴大容量,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屏幕上光、色、形的變化,能給學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可從激發學生獲得成功的欲望入手,通過教師引發性的談話,創設情境,設置懸念,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三、關注生活經驗、培養思維能力
一切科學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受生活的啟迪。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教學中能否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去學習新知識,影響著學習的效果。經驗是進行數學本質學習的基礎。在“數學本質學習”的實踐與探索活動中,我們應該注重聯系學生實際,創設情境,借助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本次考試中有這樣一道題:一張桌子長140厘米,寬80厘米,四周垂下3厘米,問:桌布的面積是多大?這就讓“生活經驗”成為了學生學習數學本質的知識和經驗基礎,這也是“數學本質來源于生活實踐”再抽象到數字之間的聯系后又重新回歸到實踐中去的本質體現。
四、注重動手實踐,讓學生會創新
在數學教學中,應確立"活動教學"的新理念,創設活動化的學習情境,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適當地操作,讓學生"做中學"、"玩中學"、"學中創",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在學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思維已激活時,教師不是機械講解,而是引導學生每人剪出兩個梯形紙板(要求是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當學生剪出后,教師設問:看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學生開始拼擺(有的小組用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當學生各自說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師設問:"你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和面積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和面積有什么關系?根據它們之問的關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各小組的同學通過觀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種教師點撥下的學生動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學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動扎實,思維得以訓練,學生的動手、觀察、思考、協作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五、加強橫向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直以來,我們都非常重視思維的深度發展,忽視思維的橫向訓練,隨著課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認識到了橫向思維的重要性,鼓勵多種解題策略屢見課堂,這樣學生的思路就變寬了,大腦變靈活了,創新的積累也就深厚了。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對橫向思維的訓練是比較少的,對課堂中的重點問題,我不僅要求學生學會,還非常注重引導學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決問題,想方設法拓寬學生思維的寬度。如第十一冊中的“和倍分數應用題”,教材中展現的只有列方程一種方法,教學時,我不局限于此,非常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梳理思路,鼓勵學生或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尋找其它的解決方案,然后交流互評,結果有用方程解的、有用分數解的、有用比例解的、有用推理解的,五花八門,并且都能說清理由,其中有的解法甚至我在預設時都沒想到,這樣的學法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大有裨益。
教師應用數學教學有效策略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是一個研究性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最好的、最基本的渠道,需要我們不懈地努力。時代的發展呼喚著教育的創新,新課程給我們帶來新的希望,然而,希望與困惑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課程改革任重道遠,課改之路充滿艱辛,我們要科學的態度,創新的精神,積極的行動,實在的措施,團結協作,使新課程盡快走向現實,讓新課程實驗成為促進教師成長的平臺,成為培育學生素質的沃土。教師要與課程同行,與學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嚴士健,《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常見問題》,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傅海倫,《如何教好小學數學》,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