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登華
摘 要: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古詩詞,從小我們接觸語文,就是從唐詩三百首開始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將古詩詞教學轉變為學生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需要老師運用吟誦的方法將情景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想象自己在情境中,從而感受古詩詞,加強對古詩詞的鑒賞。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情景設定
古典文學詩詞歌賦是歷史留給我們燦爛的文化結晶,通過朗誦讓我們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升華我們的思想。教育在不斷的改革,在新課程的教育過程中,老師要全面開展吟誦古詩詞的教學方法,吟之誦之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朗誦的熱情。入境入情的情景設定,讓學生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古詩詞。在當前的教學背景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吟誦,如何開展在吟誦過程中的節奏感和音律感的學習。
一、在朗誦過程中,走入詩歌,感受當時的意境
朗讀教學是在古詩詞教學中最為基本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美和音律美,體會出詩歌當時創作的情景,讓學生很快進入到詩歌意境中去,通過朗讀的方式讓學生深刻體會詩歌的美好。古詩詞字字珠玉,句句珠璣,每首詩表達的情景都不同,通過語言體現出音律美,詩詞應該抑揚頓挫的朗讀,一邊誦讀一邊體會其中的情感,在輕重舒緩中將古詩詞的意境誦讀出來。老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應采用朗誦教學法進行指導,學生能深刻理解詩詞,把握詩詞中的意境。引導學生有深刻的理解,促使學生在把握詩歌內容學習的基礎上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
例如,在學習《靜夜思》這首詩時,老師就應先讓學生初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p>
簡單的一首詩,句式工整,韻律之美讓人感嘆古人在用字用詞方面的講究。二十個字一首詩,是我們初學的典范,學習古代人在表達情感時的格律之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地指導學生朗誦的方法,讓學生身歷其境地感受古詩魅力。
二、邊學習,邊感知情感
教師在古詩詞的授課過程中,要學會引導學生去想象,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小學生本來就好奇性強,老師再加以適當的引導,使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感知詩詞的魅力,從而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識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親自體驗的過程,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鑒賞詩詞的能力。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發揮學生的想象,將學生帶入到自己的想象中,走進古詩詞的深處,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詩歌的美。
在教學《山中送別》這首詩:“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老師要先介紹詩人王維的創作背景,他當時的心境是什么樣的,在山中送別客人后,到傍晚時輕輕地關上柴門,想到明年春草萋萋之時,遠行的朋友會不會歸來呢?在了解這首詩之后,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詩的意境,通過幾個字能讓我們看到什么樣的畫面?“幕”是傍晚的時候,在晚上想起送別的朋友,心情肯定是低沉的。這里的“王孫”泛指一般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力來描繪當時的畫面,感受作者內心深處思念友人的情感,充分體會詩人的思想,這樣就會將每首詩學懂學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先為學生介紹創作背景,讓學生有個初步的了解和認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回想起相關的畫面,真正了解詩人,懂得詩詞的情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實現學會詩詞的目的。
三、在輔助過程中,運用媒體,升華情感的體驗
運用媒體輔助是學習語文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如何能讓學生深入體會詩詞,準確把握詩詞的情景,需要的是輔助教學,這里我們主要用到的是媒體的輔助教學。有時候讓學生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意境,也有困難,畢竟學生去過的地方有限,這時候就需要老師運用多媒體,將非常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學生在感受具體現象時體會出古詩詞的創作意境,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讓情感體驗得以升華。
在教學《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時,老師可以先展示成都西面岷山夏天的景象,讓學生觀看。學生通過視頻可以看到岷山西面的岸邊,有黃鸝和白鷺飛過,船舶不停地穿過,這樣的畫面,學生印象深刻,自然而然就會明白當時的情景。
四、結束語
誦讀是學習古詩詞的精髓,吟之誦之中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每一遍的朗讀都是為了更好地走進它,每一遍的吟誦都是為了準確的接近它。入境入情中了解詩人的心境,每一次畫面的想象都是為了詳細的描繪它,每一次畫面的重現都是為了真實的讀懂它。
參考文獻:
[1]盧麗容.芻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問題及其對策[J]. 考試周刊,2015(3):40-40.
[2]劉明飛. 芻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改進策略[J].開心,2017(4):57-57.
[3]肖宏云.浮現背景、展現意境、回蕩情感——芻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 新課程(小學),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