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平
摘 要: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中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各種類型的加減法、乘除法、分數四則運算、圖形、概率以及綜合實踐都需要進行計算,計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進行數學計算訓練,有助于學生形成縝密的數學思維。本文主要從借助情境理解算理上出發,對“簡便計算”課堂教學進行反思。
關鍵詞:小學數學;算理;簡便計算;反思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計算教學時,應該充分實現算理與算法相互結合的原則,從教材出發,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進行計算教學備課。在課堂上利用情境搭建計算教學的橋梁,重視學生的思考和知識生成過程,充分發揮每堂課的價值,引導學生理解算理,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完成數學教學由抽象到直觀的轉換。
一、設計課堂教學,提高效率
在對《連加連減》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就應該清楚主要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設計,一方面就是進行計算教學設計,一方面就是進行解決問題設計。教師應該抓住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學層次分明,環環相扣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在課前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信息窗,形成提出問題、列式計算、鞏固練習的基本思路。在進行本節內容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使用情境導入的方式。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口算練習,通過簡單的口算勾起學生的一部分注意力,之后再將情境呈現在學生面前,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學習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與社會文化背景也就是人們提倡的“教學情境”存在很大聯系,在合適的教學情境中學校效率會更高。在《連加連減》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靜態的教學畫面動態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情境讓學生自然產生連加連減的概念,這種親身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有助于學生實際理解算理。學生聽到的、看到的遺忘周期都比較短,只有通過實際做,記憶和理解的才會更加透徹。在本節教學之前,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準備一部分小棒,在進行連加連減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使用小棒,“做”出結果,這樣學生就有動手操作的機會,相當于學生實際進行了數學建模的過程,對學生進一步感悟算理是及其有利的。
二、充分理解教材,提高教學內涵
開展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教師自身就應該充分研究教材,對教學有一定的了解深度,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教材的實際特點,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聯系生活元素,解決數學中的一系列問題。例如,在學習“最小公倍數”的時候,可以先讓班級同學從1開始進行報數,并記住自身的號碼,讓屬于“2”和“3”的倍數號碼的同學分別站起來,這時候學生就會發現有的學生值站起來一次,有的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在引導學生發現“公倍數”的現象之后,就可以引入“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是從學生經歷過的報數游戲開始,并且結合教材和生活中的元素,全體學生也都可以參與進來,這就吸引了絕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課堂的活躍程度自然得到保障,之后再讓學生根據游戲結果進行討論,學生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中就理解了最小公倍數的概念,這個過程也是將最小公倍數概念形象化的過程。通過教學實踐教師就會發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識,發現與生活相關的實例,可以幫助學生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學生逐漸形成從數學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
三、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
傳統小學數學課堂并沒有重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僵化的教學模式不僅束縛課堂效率的發展,教師也沒有機會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理念,需要關注學生的差異、充分引導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樣才可以避免教師完全掌控課堂的情況出現,要多給學生理解算理的機會,根據自身存在缺陷的地方進行重點學習,小學數學教師也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在實際進行計算教學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計算禁言闡述自身的看法,學生之間也可以根據算理進行討論,在分享自身心得的同時傾聽他人的經驗,實現取長補短。理解算理需要學生進行主動探究,被動地接收教師的思想對學生理解算理并沒有很大效果,只有學生在自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進行自我體悟,才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求知欲,思想沒有束縛,在理解算理過程中更好的發揮自身的靈感
四、結束語
小學數學簡便運算教學,利用情境讓學生理解算理,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對數學的銘感程度,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小學數學教師也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靈活、自由可以感悟數學算理的教學環境,并引入一部分生活化的教學元素,讓學生形成一定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體驗數學學習對自身的作用,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計算時就會更加準確,理解算理過程也會更加輕松。
參考文獻:
[1]曾小紅.在“教”中傳遞知識,在“評”中點燃智慧——基于教學與評價下的小學數學算理研究[J].卷宗,2017,(31):146.
[2]吳瑩瑩.淺談學具在小學數學算理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小學,2015,(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