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德生

摘要:社會工作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在價值理念和方法技巧上發揮其獨特價值,在嵌入扶貧實踐中亦有獨特優勢。本研究通過深入涼山州X地實地調查,從權能提升、福祉提升及家庭教育意識提升為目標,嘗試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手法和理念,探究彝族精準扶貧路徑,探討并提出提高彝區人民擺脫貧困的能力之路徑。
關鍵詞:精準扶貧 ?社會工作 優勢視角
1 問題緣起
貧困是集合了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甚至客觀生存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復雜社會現象,即便在發達國家,都普遍性地存在著貧困。(安東尼·吉登斯,2003)因此,在貧困問題上簡單地采取線性思維是不可取的,“消除貧困”只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和不斷努力的方向,(唐鈞,2016)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反貧困的步伐,長期以來,減少貧困的途徑都是我國政府不斷探索和出臺政策的重心。
2 涼山州X地的研究分析
2.1基本概況
X地屬于國家級貧困縣,是彝族主要聚集區,彝族占98%,總人口0.4萬人;X地主要靠養殖和種植維持生計,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習俗。社工可以通過社會工作專業技巧,從意識改變、能力提升、社區營造角度開展脫貧實踐。
2.2 精準扶貧的困境分析
本文選取了X地30民困難群眾作為研究對象,從問題視角分析群眾面臨的問題和需求,開展有效服務,探究有效的介入路徑。
2.2.1 精準識別、管理難度大
1)入戶調查有誤差。人們對于貧困的認知不同,導致調查的誤差難以避免。
2)準確識別存在誤差。精準識別的過程逐級開展工作,誤差也時有發生
3)動態調整有誤差。致貧或脫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信息管理機制相對落后,導致貧困家庭的退出和進入機制不及時。
2.2.2 主客觀多重因素的貧困
從上表可以解讀一下三個信息:一是貧困戶家庭缺乏勞動力。二是有勞動力卻沒有脫貧的能力,缺乏外在的資金和技術的支持。第三,習慣于等靠要思想,農民的脫貧動力漸趨消失,依賴于給與式的傳統扶貧方式。
此外由上表可以看出因學致困占比超過20%,由于彝族地區受計劃生育和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生育子女眾多,導致同期接受教育的子女人數多,教育支出費用大。另外由于當地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當地村民的教育意識淡薄,學生很難通過教育的途徑擺脫貧困,造成了“代際貧困”現象的出現。
2.2.3 文化衛生基礎薄弱
因病致貧與缺乏勞動力致貧也是主要原因,其比例占到40%。X地自身醫療衛生條件差,因處于高山地區,距離縣城及市區距離遠,交通不便,加之當地村民不注重衛生狀況,導致因病致貧的狀況普遍發生。經調查了解到,當地單親家庭或者事實孤兒的情況多發,因為病情高發,導致貧困戶因病喪失勞動力,進一步加深了當地的貧困狀況。
2.2.4 基礎設施落后和缺乏技術支持
X地主要以養殖和種植產業為主,種植結構以馬鈴薯、蕎麥、燕麥為主,養殖結構以牛、馬、羊、豬為主。養殖業則因缺乏養殖技術,導致牲畜死亡,減產嚴重,雖然政府會給貧困戶發放動物幼崽作為一種扶貧方式,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技術支持,經常造成此類幫扶不起作用。另外由于基礎設施落后,交通閉塞,地勢險峻,貧困戶的農產品和牲畜對外銷售困難,村民增收困難。
3 社會工作介入彝族地區精準扶貧的路徑探究
3.1 個案工作方法的介入路徑——經濟助學計劃,助力教育扶貧
個案工作在精準識別中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社工通過前期的走訪調查、村委會轉介以及困難村民求助的方式進行接案,運用科學的方法與貧困者會談,評估受助者的需求。個案工作注重個別化的方式,做到精準識別,并用個案管理方法,做到精準管理。改變自上而下,給與式的溝通方式,與服務對象建立平等的關系,鼓勵其說出心中的想法,肯定貧困者的潛能,通過鼓勵個案輔導激發其潛能的發展,增強自信心,使其逐漸掌握擺脫困境、鏈接內外部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自助。
教育扶貧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方式。在扶貧實踐中,確認助學對象有如下程序:社工可以通過入戶探訪、調研、村民求助、村委會推介的形式進行接案,透過走訪貧困家庭,一對一地收集家庭的情況,深入了解每個家庭致貧的原因,進行問題的判斷和確定問題,共同執行行動策略。社工可以鏈接外部資源,開展經濟助學計劃,確定精準幫扶計劃的貧困戶,建立助學檔案,每學期給與貧困戶子女定額的生活補助,減少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開支,減少彝族地區學生輟學情況的發生,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支持和鼓勵孩子多讀書,從根源上防止“代際貧困”現象的延續。面對消極的貧困家長,對于進行個案輔導,了解面向未來制度策略,從意識上擺脫貧困。此外需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制定科學合理兒童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服務內容,例如提升自信心以及人際溝通技巧等的專業服務。
3.2 小組工作方法的介入路徑——彝繡工坊小組,助力經濟扶貧
針對扶貧對象開展小組工作。重點要聚焦于:緩解貧困家庭的悲觀、消極情緒,轉變脫貧思想,以積極的心態參與脫貧工作;調整不切實際的“等靠要”的舊有期待,挖掘自我潛能;從自身及周邊開發資源,學習增收技能,以技術脫貧。小組工作方法的運用需要精準評估每一位貧困者的需求,從思想層面、缺乏技術類、因病致貧類等區分不同類型貧困者的需求,并分門別類的開展適合的小組,通過小組活動,協助貧困戶發現問題,通過民主決策,找到解決每個人問題的有效途徑,小組中的反思成長尤為重要。
社工需要深入調查收集了服務對象的有效資料,總結服務對象共性的需求,融合民族地區特色,成立“彝繡”工坊小組,透過傳統的彝繡手藝;此外,另一目的則是為貧困婦女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尋找彼此之間的共同點,拓寬人際關系,提供情緒宣泄的渠道,形成社會支持網絡。首先需要建立相互之間的關系整合小組目標與組員的目標,使其達成一致性。與組員一起制定小組的規范。第二階段,共同學習彝繡的手法的技巧,鏈接資源,邀請專業人員對組員進行產品化的指導和培訓,將彝繡產品化。第三階段,鞏固學習成果,延續小組的互助功能,同時社工應鏈接外界資源,開拓彝繡產品的銷售渠道,以小組的方式是組員在技能培訓、產品生產、產品銷售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社工可以將“彝繡工坊小組”改造成具有真正生產能力的“彝繡工坊”,并進行正式的發展生產活動,將貧困家庭的男性勞動力加入產品的銷售中,運用互聯網進行產品銷售。社工應該進一步擴大資源鏈接的范圍,努力尋求政府的幫助,動員政府將“彝繡工坊”作為一項文化產業進行發展,繼續開拓本地和外地市場,將其與作為當地精準扶貧的重要項目,幫助彝區貧困戶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實現依靠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目標。
3.3 社區工作方法的介入路徑——因地制宜 ,發展特色民族文化
社區工作的恰當運用,將會改變貧困地區的整體面貌(李海燕,2017)。在彝區的貧困社區中,因長期處于落后的經濟文化環境下,村民不注重衛生環境的建設,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時他們目前的主要需求,所以社工要在推動新農村衛生文化建設的同時,改善農村社區的經濟條件,村民的經濟條件改善了,會自發的關注到鄉村衛生文化建設,提升至更高層次的需求。第二,重視村委會的建設,村委會是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主要推動力量,重視居委會人員的教育,并且進行集中的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巧,建設公共設施服務項目。第三,增強彝區民族文化和民族認同感,宣傳彝族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給與新時代新的理解,激發貧困戶的內在力量。最后,提高農村社區自身的發展能力,利用本地區的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提高收入,實現每一個彝族地區人民所向往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總結
社會工作的介入為彝族地區精準扶貧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能性。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方法可以在扶貧過程中達到一定程度的“精準”,達到脫貧的目標。本文以個案工作的方法開展經濟助學計劃,識別貧困家庭,助力教育脫貧;以小組工作的形式提升貧困戶的脫貧能力,培養謀生技能,助力經濟脫貧;從社區角度進行文化營造,助力彝區文化脫貧。三條路徑分別對應三種專業方法,從具體操作層面退出彝區反貧困實踐的有效路徑,助力彝區精準脫貧。
參考文獻
[1]岳天明,李林芳.民族村寨精準扶貧的社會工作借鑒——以甘肅文縣T鄉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06):103-109.
[2]李海燕. 社會工作介入文化扶貧[D].安徽大學,2017.
[3]唐鈞.精準扶貧需在“可持續”上狠下功夫[J].財經界(學術版),2017(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