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龍
摘要: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介紹課程教學目標,現階段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最終對如何實現開放性教學進行討論并提出自身的見解。
關鍵詞:初中教育 道德與法制 開放性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制課程加入初中教學體系之中已經有近二十年的歷史,自教育改革之始,基礎教育課改綱要的出臺首次提出重視道德與法制教育,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改規劃將德育與知識、技能教學擺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上,兩年后黨十八大的召開號召教育應秉持“立德樹人”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德育推向高潮,2014年法制教育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16年全國普法針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指導性綱領頒布,至此為止學生道德與法制課程指導框架完善,并向各級教育體系推廣。根據最新課程標準,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目標為:
引導、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
通過道德與法制課程教育對初中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引領,使其成為樂于鉆研勇于探索的人;在教學活動中逐漸形成自主思考能力且善于使用的人;能夠進行自我控制,做事有自身判斷標準的有原則的人;能夠傾聽不同意見,包容文化多樣性的開明的人;擁有高尚情操與道德品質的人;擁有綜合能力與知識體系,修正自身短板的均衡發展的人;具有“吾日三省吾身”思想且付諸于行動的人[1]。
培養合格公民
青少年在學習期間不僅要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 、與他人進行溝通與合作的能力、健康的體魄與心理等,還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較高的法律意識,只有具有綜合素質的學生才是一個合格的公民,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發展。
現階段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的狀況
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的開設是為國家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是幫助初中學生樹立正確思想道德觀念與法制觀念的重要方式,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意識形態層面的構建,因此有必要對其現階段的教學狀況進行探析。
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主要呈現以下問題:
教學內容狹窄
道德與法制學科建設雖然始于教育改革,但是這門學科在中國教育史中擁有著極為顯著的地位,道德教學最早可見于老子的《道德經》,孔子《論語》中的“富之教之”,作為兒童發蒙經典的《三字經》中也體現著道德教育的內容,而法制教育雖在其初始時期僅在官吏之中開展,例如“徒法不足以自行”、“明法律令,無事不能也。不明法律令,不知事也。”這些名言的流傳,可知國家對法制教育的關注度極高。而現代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內容過于局限于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框架之內,內容狹窄[2]。
教學形式單一
在現階段的道德與法制教學課堂上,依然采取著講授這一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也是呈現單向二元的師-生教學,雖然已經擺脫了僅教師主導的一元主體不良教學模式,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與體驗感依然維持在較低水平,互動傾向較弱,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教學知識轉化率不高。
學生思想缺乏創新
由于以上兩點問題的存在,學生往往表現出對道德與法制教學課堂的低興趣,較低的興趣不足以引發學生興趣-自主探究-激發創新的機制運行,即在機制運行開始就截斷了對教師教育內容的好奇心,那么其在開展自主性探究的學科活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多元智能得不到調動,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就不會發揮出來,這表現在課堂中學生思想缺乏創新上。
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開放性教學的有效措施
對以上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探析后發現,其仍屬于一種封閉式教學,而教育改革旨在使課堂教學活起來,營造一種開放的氛圍,因此筆者提出打造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開放性教學的措施如下:
豐富教學內容
為培養中國合格公民而開設的道德與法制課程需具有中國特色,而中國特色則需要植根于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之中,因此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教師應當拓展教學范圍,打破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束縛,在中國的道德教育歷史和法制教育歷史中尋找教材教學內容的根源,以歷史追溯法為理論方法,通過幫助學生追根溯源來解釋為何應當形成這樣的思想品德、法制意識,以及不形成如此思想品德與法制意識的后果[3]。
改革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使其獲得更好的課堂教學體驗感,教師應當關注雙向教學互動的建立,例如引進多媒體、微課等教學技術,采用情境教學法、趣味教學法,帶領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等方法,以情感為切入點,帶動學生的情感波動,從而是學生在無意識中參與到教學討論之中,完成有效率的課堂教學活動。
結合實際探究與創新意識進行教學
學生的思想創新不足原因在于創新機制的不通暢,教師應當在教學模式的選取中將學生興趣的調動作為關鍵指標,在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引導、幫助學生完成其對感興趣部分的自主性探究式學習和思考,從而使其自身的多元智能得以發揮,最終調動其創新意識和能力,并將其應用于道德與法制課程學習之中。
總結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的開設即是國家培養公民的需求,也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教師應當認真對現階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開放性教學為指南,創建具有開放氛圍的課堂教學環境與模式,以達成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崔維云.論中學法治教育的價值追求——兼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教學建議[J]. ?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16(28):4-6.
[2]汪蓓. 中日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比較研究[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1):129-134.
[3]李立群.學校法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及其實施路徑[J]. ? 教學與管理. 2015(30):45-47.